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69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143篇
教育   1450篇
科学研究   440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214篇
综合类   163篇
信息传播   96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57篇
  2014年   159篇
  2013年   120篇
  2012年   198篇
  2011年   259篇
  2010年   166篇
  2009年   129篇
  2008年   155篇
  2007年   185篇
  2006年   184篇
  2005年   157篇
  2004年   131篇
  2003年   84篇
  2002年   78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3 毫秒
91.
Since the controversial finding of the Coleman Report (1966), which was that school resources had little effect on educational outcomes comparing to family background, huge literature has emerged in order to verify the above finding in countries other than the United States. The Heyneman–Loxley work (1983) presented for the first time clear evidence that variation in school resource quality could matter more than variation in family inputs in low and middle income countries. Following this literature, and using TIMSS 2007 data, we attempt in this study to revisit the Heyneman–Loxley hypothesis and the related debate regarding the overall importance of schools in explaining variations in student achievement across Middle East and North African countries. Survey Jackknife regression technique and quantile regressions have been used for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Our results are in line with those of Baker et al. (2002) showing that the Heyneman–Loxley effect had declined over time.  相似文献   
92.
西辽河上游地区与中原地区史前生业方式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辽河上游地区史前时期考古学文化序列自成体系,谱系清晰,考古学文化主要包括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富河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和小河沿文化。从地理环境来看,西辽河上游是从半干旱区向干旱区过渡地区,也是对环境变化反应敏感的生态系统过渡带,史前时期受到地理条件、气候环境与外部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而具典型性的采集、渔猎、农业并存的经济形态。与西辽河上游地区相比,中原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早期经济生产活动的主体仍然是采集、狩猎,农业仅是辅助性的次要的生产活动;到了新石器时代中期仰韶文化阶段,生业方式以农耕生产为主;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阶段,已经处于农业生产阶段,中国北方旱作农业的农作物布局在中原地区已经趋向复杂化。  相似文献   
93.
契丹与奚在唐代被称为两蕃,两蕃对于辽西地区的历史文明进程产生过重要影响。两者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族源、驻牧范围、生业方式、文化习俗、民族关系,尤其在族源认同上及其与中原王朝及周边民族政权的关系中,两者具有共同的族源记忆和文化认同。故本文将两蕃界定为一个文化共同体,从考古学文化的角度,对两蕃的遗存进行考察与研究,并对唐代两蕃的驻牧范围、墓葬分期与分区、早期墓葬制度、文化交流及其生业方式与生态环境变迁之间的关系等问题的研究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94.
1949年9月25日,中共中央通过和平方式解放新疆并建立新疆省,此时新疆现状不容乐观。毛泽东与党中央不断丰富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提出"慎重稳进"的方针,为其今后的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加强地区政治建设型人才的发展需求,为新疆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以提供本时期和将来各方面发展的人才动力支持。1955年10月1日中共中央在新疆成功地建立了维吾尔民族自治区,加强了各民族的团结与繁荣。  相似文献   
95.
在分析环境政策创新对资源型区域经济影响机理的基础上,构建区域能源环境CGE模型并模拟分析了调整排污费率、资源税率及能源价格三种典型的经济型环境政策对资源型区域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同时提高20%的资源税率和排污费率,能够显著地达到节能减排而对居民收入及就业负面影响相对较小,从而不断优化区域创新环境,促进区域经济绿色转型,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96.
近10多年来,香格里拉逐渐由一个世外桃源形象转变为一个炙手可热的商业品牌,“香格里拉之争”已引起了学术界和管理部门的广泛关注。基于Hilton的小说对香格里拉的地理位置描述相对抽象、对自然人文景观描述相对具体的特点,本文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归纳了香格里拉的景观特征,并基于空间分析方法,对中国香格里拉的地域分布进行了识别。研究认为:①香格里拉的自然景观特征主要体现在雪山冰川、高山草甸、针阔混交林等,人文景观特征主要体现在喇嘛庙等藏族聚居区形象、浓郁的藏文化氛围等;②香格里拉景观地域主要集中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东端、横断山脉的川滇藏交接区近60万km2的范围内;③采用典型景观特征的可度量指标,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可以判定类似于香格里拉的典型景观的分布范围。  相似文献   
97.
中国低碳发展的类型及空间分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金萍  闫卫阳  孙玮  秦耀辰 《资源科学》2014,36(12):2491-2499
区域的低碳发展是科学界关注的热点。本文以中国301个地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建立量化指标体系,把2011年中国低碳发展水平分为4个一级类型和8个二级类型,并通过Moran指数与散点图、LISA集聚图,结合基于扩展断裂点模型的中国经济区划分方案,分析低碳发展类型的宏观和局域分异特征,对于制定有针对性的不同类型区低碳发展政策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中国低碳发展以高碳和相对高碳类型为主,一级经济区内低碳发展类型多样化分布,而大多数二级经济区内低碳发展类型具有相近性。依赖于高耗能产业结构的LLL和LHL类型在胡焕庸线上方和沿线集聚分布,而低碳经济与社会发展动力不足的LLH类型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下方。低碳和相对低碳类型位于胡焕庸线下方,特别是在东部沿海和长江中游地区大量分布。在局域空间,各子系统发展存在着很强的正向空间依赖,低碳经济与社会发展以"LL"型集聚为主,但后者的空间异质性较强,而低碳环境发展则以"HH"型集聚为主。各子系统发展的热点区大多位于中国东部和南部且较为独立,冷点区则有所重叠,主要位于内蒙古西部及西北经济区连片地区。  相似文献   
98.
谢静 《大众科技》2014,(9):240-241
目前广西区农村环境保护问题已十分严峻,相比较城市的环境保护问题长期受到众人关注以外,农村的环境保护却相对薄弱和滞后。农村环境保护问题制约着农村经济发展,也是影响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问题。因此,现要解决农村地区的环境保护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99.
在民用飞机设计中,疲劳性能是飞机设计中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接头破坏可能是引起飞机结构失效的最常见的根源,且接头的疲劳强度分析在飞机结构分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算例介绍了某型号飞机前机身普通框接头R区的疲劳分析方法,为接头的疲劳特性评估提供依据,以帮助结构工程师设计能够满足疲劳强度要求的接头尺寸,亦可为飞机的疲劳强度验证试验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00.
作为贵州本土画家,孟光涛在中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特殊时代背景下的中国画改革语境中,以贵州自然山川作为题材,创作了一大批极具地域气质的山水画作品,真实表现了贵州自然世界的形态特征,形成了具有生活气息的"贵州新山水画"。不过,由于其在艺术本体语言方面缺乏较高的创造性,未能形成一种经典文本,这也导致了孟光涛的山水画与地域形态在本质上未能有更深的融合,地域自然的内在精神也未能做到更有效的挖掘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