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6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510篇
科学研究   75篇
各国文化   25篇
体育   15篇
综合类   13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3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111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01.
公私观念源于对土地和财产的所有权,各种公私观念的核心是为了解决公与私利益之间的矛盾。中国早期公私观念中推崇"大公无私",贬斥"以私害公"是一个基本取向,并由此衍生为一种社会行为准则和规范。公私观念模式的基础就是实现和完善"公",以公为中心,以公为主体。尚公意识被后人不断地优化,成为人们的政治信念、道德理念和价值目标。公与私在现实中往往处于矛盾的状态中,公私合一、公私兼顾是难以实现的,公与私始终处于背反的境地。这种矛盾主要体现在利益的冲突上,而解决这一矛盾的准则是以"公"为先,只有一切为了公利,维护公利,才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唯一途径。最终使得"天下为公"成为社会行为的根本准则,作为一种精神追求和道德行为规范,对稳定社会秩序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2.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communicative and relational aspects of the grandparent–grandchild relationship that lead to perceptions of age salience and shared family identity with the grandparent. The perceptions represent manifestations of inter- and intragroup levels of categorization in dealing with the other family member.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hese group-oriented categorizations and perceptions of intergenerational contact outside of the family was examined. Participants (N?=?369) completed questionnaires assessing perceptions of experiences with multiple grandparents. Findings showed that general family identification of the grandchild, parental encouragement, and personal communication (social support and reciprocal self-disclosure) are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perceptions of shared family identity, whereas intergroup communication (under/overaccommodation) and perceptions of impaired health are associated with age salience. Results suggest that age salience may moder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hared family identity and perceptions of older adults in some circumstances.  相似文献   
103.
为了解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应急知识水平和相关的应急态度和行为现状,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高职院校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 KAP 模式问卷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了应急教育调查.结果表明:1.学生对突发事件应急知识的掌握处于中等偏下水平;2.学生学习应急知识主要途径来源于书刊杂志、学校宣传和电视,期望学习途径主要有书刊杂志、课程讲座以及学校宣传;3.大多数学生对应急教育的态度持有积极性;4.大部分学生的应急行为不够科学和理智.结论:高职院校应着力加强学生的应急教育,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应急能力.  相似文献   
104.
生物技术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生物技术产业发展迅速,社会对生物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显著增加,同时对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学校的专业特色,对生物技术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加强教师队伍和教材建设、推进产学研相结合等措施,极大地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  相似文献   
105.
袁娟  王文铃 《海外英语》2012,(11):200-201
托尔金在其魔幻巨作《魔戒》中塑造了众多风格迥异,不同种族的人物形象,通过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向人们传达了善与恶的较量及对于美好事物的坚持不懈的追求这一主题。因此托尔金的善恶观也成为众多《魔戒》爱好者和学者讨论、探讨的话题之一,而这些讨论大多是围绕着魔戒的象征意义的角度展开。该文从分析古鲁姆这一人物形象的角度,阐释托尔金的善恶观。  相似文献   
106.
唐洁 《惠州学院学报》2012,32(4):109-111
在文化强省战略下,地方高校应积极参与"理论粤军"建设,以高质量的文化研究引领地方特色文化发展,发挥高校独特优势,推动地方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同时,还应妥善处理好学术独立与社会需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文化研究与文化传播等关系,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全面提升高校整体办学质量和学术水平。  相似文献   
107.
为了探讨殡仪专业大学生死亡态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采用死亡态度量表对殡仪专业273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显示,被试在自然接受因子上的得分最高,在趋近接受上得分最低;专业、年级、独生子女和家庭类型对其死亡态度的自然接受因子有影响;从事实习工作状况、家庭讨论死亡情况、是否认识自杀身亡者和自身有无自杀想法或行为对其死亡态度因子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提出应加强殡仪专业大学生生死观教育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8.
教师是一个学校发展的根本,而校长则是引领教师发展的核心引导力量。灾后教育重建中,教师的发展是灾区教育向高位发展的关键。要实现这一目标,作为学校领导核心的校长必须走科学的专业发展的道路,将自身的专业发展融入灾后教育重建中,通过自身的专业行为,推动学校教师的科学、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9.
日本传统的研究生教育以“培养科研人才”为核心目标,特别是在博士课程阶段,主要采用以导师指导为中心的“研究室”教育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研究生培养模式愈来愈不能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为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化解就业矛盾,自2005年始,日本文部省展开了新一轮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讨论,反对狭窄孤立的专业教育,强调广泛视野及各种通用能力的培养,关注体系化的研究生教育课程的构筑等成为本轮改革的新亮点。在文部省政策的指引下,一些大学尝试在研究生院开设通识教育课程。日本研究生教育由此开始了“通识化”的转向。  相似文献   
110.

During the past 20 years, primarily Latinos and Asians have immigranted to these shores and settled in urban areas. Media sources assert that this influx created particularly problematic relations between blacks and Asian Americans. Using Frame theory and textual analysis, we explored the images newsmagazines produced of this relationship. We found that one frame predominated: the nature of group relations had to do with each group's “essential”; qualities. Within this frame there also appeared four media packages: 1) the nature of the urban space, 2) the role of culture in the quality of relationships, 3) the essential qualities of urban residents and 4) the preeminence of class over race. Analysis of black‐Asian American relationships, while not strictly hegemonic, rarely deviated from accepted critiques. The nature of the coverage constrained understanding to personal shortcomings, while poverty and racial strife were rarely associated with historical and structural facto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