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5篇
  免费   1篇
教育   171篇
科学研究   2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8篇
信息传播   2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61.
冯玉样为了自身利益而在开封火车站将宝德全枪杀,加剧了他与吴佩孚的矛盾,再加上张福来、靳云鹗、胡景翼反冯系三角联盟,使得他被调免河南督军成为不可避免。至于冯被河南民众挽留,与其在河南的政绩有关。  相似文献   
162.
自1949年开始,“机关刊物”逐渐成为中国文学期刊的主要组织形式。与1949年以前文学刊物的主要组织形式——“同人刊物”相比,它具有强烈的国家意识形态色彩,是政府意志主导下的产物。因此,它是社会主义文学体制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文学体制下的“机关刊物”模式,至1955年左右始基本定型。在这个过程中,《文艺报》与《人民文学》这两份刊物奠定了“机关刊物”的基本范式。从1949—1955年间的《文艺报》与《人民文学》在办刊路线、组织架构、用稿制度等方面的沿革,可以发现“机关刊物”与社会主义文学体制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63.
本文认为“休鲍之风”有三个内涵:其诗歌语言具有平易化特征;内容有艳情化倾向,在艺术手法上多运用代言;在风格上具有华丽、艳冶、伤怨特征。当时诗评家站在儒家雅俗观的立场上批评“休鲍之风”俗化的倾向,但这种诗风在刘宋后期得到认可有多方面的原因。“休鲍之风”改变了南朝魏晋以来以渊奥、典雅为主导的诗歌格局,促进了诗风多样化发展。  相似文献   
164.
宋代同题唱和诗不仅具有切磋交流性、游戏性、竞技性,而且具有互补性以及深厚的文化意蕴。嘉秸二年,欧阳修、梅尧臣、韩维、刘敞、司马光等人为杨褒家琵琶女奴演奏《啄木曲》而作的五首唱和诗,就是同题唱和诗的典型范例。五首诗中传达出的宋代文人生活情状与雅趣、宋代乐奴的生存状态、宋代琵琶及器乐的演奏与流行,都展现出宋代诗歌十分具体乃至深厚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5.
东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文化因政治和地域的原因而迥然不同,琅琊王氏在南北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两晋之际,王导等人引玄风南下,将先进的北方文化传播到江南。齐、梁时期,王肃、王褒先后入北,将南方的典章制度和文学艺术转输到北方,推动了南北文化融合的步伐。  相似文献   
166.
包世臣跨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朝,是嘉道时期经世思潮的重要代表人物。他虽仕途不得志,但通过上书建策施政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包世臣是当时难得的通才,除了河、漕、盐、兵、农等经世之学,于诗、书等也颇有建树。晚年,包世臣整理生平著述,编为《安吴四种》。此书在晚清共有四个版本,全面记录了包世臣一生的主要活动及思想,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7.
北宋政府如何处理与辽、夏的关系,当时各方面的意见颇有不同。包拯认为在外交政策方面,应有正确认识,遵守盟约,平等互利,保持均势,认真对待,提高警惕。在防御措施方面,应当精兵选将,控守险要,训练民兵,补充战马,广积粮食,加强军事情报工作,等等  相似文献   
168.
本文通过详细考证已有材料,试图以解释研究的角度解析《汇报》创办的由来,及清洋行买办唐廷枢和改良政治家郑观应之于《汇报》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69.
刘明 《图书馆杂志》2020,(4):141-147
影宋抄本《鲍氏集》的底本,经考察乃南宋孝宗年间所刻,其版本及文本特征表明出自唐写本,属于六朝旧集,纠正了四库馆臣认为鲍照集属重辑本的错误判断。齐梁时期的虞炎编本鲍照集,推断即《七录》著录的六卷本,萧子显和钟嵘均据此本而论定鲍照的文学地位。鲍照集在流传中也可能混入了他人诗作。明朱应登本应据宋本(影宋抄之底本)而刻,产生了讹误字和脱字,不宜作为底本使用。影宋抄本是校注整理鲍照集的最佳版本。  相似文献   
170.
通宝货币是中国货币史上行用时间最长、制度最复杂完备的一种铜币体系,在中国经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过深巨的影响。传统上对通宝币制的研究侧重在钱币学角度,运用经济史学的方法来考察则起步于本世纪初叶,它经历了民国和当代两度浪潮。值此中国泉学百年集成、学术世纪换千之际,系统整理通宝币制的学术条件已渐趋成熟,本文介绍了作者论述通宝币制创立发展和衰变史的学术构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