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65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4篇
信息传播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依据《二十五史》《四川通志》《潼川府志》《遂宁县志》《蓬溪县志》《射洪县志》《宋代蜀人著述存佚录》《清代蜀人著述总目》、各乡镇志及遂宁各姓族谱等各种传世、出土文献和数据库,全面考订遂宁市(射洪市、船山区、安居区、蓬溪县、大英县)古代各类著述。按照经、史、子、集四大部类编排,收录民国以前今遂宁市籍作者之著述和外籍作者关于今遂宁市地域之著述。方志、族谱,下限延至民国。家谱是中华民族历史的三大支柱(正史、方志、家谱)之一,故据目力所及,择要选录,用以弘扬传统文化、保存乡邦文献。  相似文献   
52.
作为史志书目的<隋书·经籍志>与作为史传的<南史>都是在唐初编辑的,且编撰者中都有李延寿,但是他们在记载相同作家的著述时往往有很大差别,对南朝梁代萧氏父子著述的记载亦然.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客观上,编撰两书所依据的资料不同;主观上,两书记载书目之目的不同.  相似文献   
53.
作为史志书目的《隋书·经籍志》与作为史传的《南史》都是在唐初编辑的,且编撰者中都有李延寿,但是他们在记载相同作家的著述时往往有很大差别,对南朝梁代萧氏父子著述的记载亦然。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客观上,编撰两书所依据的资料不同;主观上,两书记载书目之目的不同。  相似文献   
54.
巴蜀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重要的一支,并以其显著的内涵和特点闻名于世。鲁迅对巴蜀传统文化给予过强烈的关注,对史籍《蜀碧》、蜀籍文史专家的推崇,对巴蜀文学的历代辉煌的由衷感叹,与历代蜀人的心灵共鸣,对巴山蜀水的喜爱,对巴蜀人文情怀的赞叹,影响着鲁迅思想的形成和生活、创作的方方面面,同时鲁迅对巴蜀传统文化的评述和解构也为现代巴蜀文化的繁荣发展以及中国文学走向世界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5.
《新安志》是徽州区域真正意义的第一部地方志书。《新安志》的编纂宗旨及内容与主纂罗愿丰富的政治主张和识见密不可分。全书具有博观约取、因事设例,详于名物、考证精洽等特点。《〈新安志〉整理与研究》一书的出版,具有承前其后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6.
梁启超认为两晋六朝"迁书既美善,引起学者研究兴味,社会靡然向风。"而著者在阅读《隋书·经籍志》过程中发现,唐代以前对《史记》和《汉书》的接受和研究著作极其不均等。事实是《史记》传者甚微,而《汉书》注家如云。文章探讨唐代以前《汉书》和《史记》的接受情况,并分析"《史记》传者甚微,而《汉书》注家如云"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57.
林向 《重庆师专学报》2014,(4):24-25,32
大禹相关研究汗牛充栋,笔者试图转换一个角度,从西方基督神学视野来看大禹时代,以为大禹代表着封印的天使,禹乃是古蛇的控制者,而启则开启了古蛇的诱惑,及至夏末,古蛇得以脱逃控制,三代的道统至此分崩离析。大禹是中国历史中玄鸟到古蛇时代的承前启后者。  相似文献   
58.
客家研究方兴未艾,但什么是客家精神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历代汀州州县及周边相关区域方志中的相关记载,是运用比较研究客家精神的重要素材。通过对这些记载的归纳及与汉族其他民系精神的比较,认为客家的四大精神就是:重儒崇文,勤俭质朴,硬颈毅行,兼容相恤。  相似文献   
59.
南朝刘宋时期,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引用了大量的杂传作品,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从形式上看,这些杂传与史传不同,它们脱离史书独立存在,思想自由,篇幅短小,灵活多样,标志着魏晋时期古典传记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艺术渊源看,它们继承了以《史记》为代表的史传传统,但又有发展,往往以细节和人物的言行刻画传主形象,心理刻画较为细腻,且具有传奇色彩和感情色彩。它们既补充了《三国志》的不足,又使历史人物个性化,因而有较高的史学、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60.
本文以作曲家郭文景作品中的音乐语言"川音"、"川情"为典型特征,对作曲家充分借鉴西方现代作曲技法并较好地结合地域性的民间音乐进行融合的独到之处进行分析与梳理,为此来引导听众对当今多元化音乐艺术提供可参照的欣赏与鉴赏能力,同时通过对一些作品概括式地分析,旨在为当代作曲家对现代音乐创作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和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