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217篇
科学研究   6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18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 毫秒
51.
“调侃”不是一个贬义词,而是一个富含哲理的褒义词。“自、鼻”系同一个字,“自”是“鼻”的初文;“皇”是王之始者;秦始皇因“辠”与“皇”形似而改“辠”为罪字,系“改字之始”。  相似文献   
52.
一、章氏族人所办网站有多篇文章依据不同地方文献都说浦城章文谷为南唐状元。鉴于这些网站系列文章中所涉及的古代章姓名人的事迹都能找到纸质文献依据;浦城章氏五代时期甚为显贵,众多子孙中有个把文采出众的不足为奇;章文谷的父辈在南唐做高官的较多,有利于他在科举考试中争取好名次,所以章文谷于南唐夺魁之说虽通行史籍未载,当亦不为虚言;其生卒年可大致推估为公元940-1000年;宋代不少名人或为其直系后人,或为其世系颇近的族人。二、文章又辑录核心史籍、地方文献、笔记、工具书及其它记载有关宋代状元毕渐生平的零星资料,并据此勾画出其生平大概。  相似文献   
53.
王襞是明代著名学者,泰州学派核心人物。王襞的佛道情结,除了受他的师友影响之外,更多地是为了避灾消难,补儒之残,为发展与宣传王学争取更大的自由空间。王襞晚年崇尚仙道,目的是为了消除心中的烦恼,促进心理的平衡。  相似文献   
54.
王襞一生作诗很多。与王艮、王栋的教育性诗歌有所不同。他借诗表达自己的理想追求;其诗风清新,不拘一格,雅俗共赏;以率性为特征,以自然为起步;其内容主要是他对社会、对生命的感悟和心理体验,值得细细品味。  相似文献   
55.
杜甫的《兵车行》与白居易的《新丰折臂翁》都是反对统治者穷兵黩武,反对开边战争,但由于作者生活境遇、所处位置和思考角度的不同,两首诗所折射出的思想感情、表达方式亦不一样,但他们同样都是伟大的诗人。  相似文献   
56.
灵璧县,位于安徽省东北部。历史上曾先后有"灵壁"、"零壁"、"灵璧"等称谓,且混淆杂乱;即使是现在国家公布的区划名称为"灵璧县"以后,更有"灵壁"、"零壁"、"灵比"、"零壁"、"零僻"等误称。笔者就今日灵璧县历史沿革作一考证,以便于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57.
蔡淑敏 《图书与情报》2007,(6):102-103,132
文章论述了皕宋楼藏书的特点、形成过程和流失日本的经过及原因,指出了我们今天应该吸取的教训。  相似文献   
58.
本文将描述超导体各向异性的有效质量理论,即各向异性Ginzburg—Landau 理论(G—L理论),与临界态模型(CS模型)相结合,建立了高温超导带材的交流损耗与临界电流的各向异性理论模型; 利用不可逆应变的定义,给出了临界电流与应变的关系,并利用临界电流与应变的关系及Norris方程,导出了高温超导带材的交流损耗与应变的关系; 利用所建立的交流损耗与临界电流的各向异性理论公式,建立了依据超导短样带材的特性(临界电流,交流损耗),计算高温超导线圈交流损耗的数值计算模型.  相似文献   
59.
用微波辐射法,以五水合硝酸铋和乙二醇为原料,合成了纳米氧化铋( Bi2 O3)光催化剂。通过XRD、UV、TEM等手段对光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研究了水溶液中Bi2 O3光催化降解有机物的性能;讨论了可见光照射下,模拟污染物的初始浓度对光催化降解速率的影响;得出纳米Bi2 O3对亚甲基蓝、罗丹明B和甲基橙的光催化降解的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60.
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如何解决魏晋士人现实生存悲剧性的核心问题,也是魏晋玄学的核心问题。王弼在把老庄的“无”提升为更纯粹的本体论基础上,赋予“自然”以超越的境界旨趣,并论述自然与“无”“性”“理”的关系,扩大了道家的“自然”概念,赋予“自然”人的情感和社会文化的新内涵,使得现实的“名教”有了合理根据,为弥合悲剧意识的魏晋士人诗化人生境界的出现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