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5篇
教育   207篇
科学研究   26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16篇
信息传播   26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64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61.
《良友》画报因其独特的史学价值近年来已颇为引人注意,但关于其出版书局——民国时期上海良友图书公司的情况却有待考察。良友公司以出版画报图册、精美的文艺丛书和其他印刷业务驰名,其《良友》画报曾畅销海内外,创中国大型影写版画报之先河;所出版的以《中国新文学大系》为代表的文艺类丛书,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民国时期定位独特的民族企业,它的发展兴衰都是值得今日借鉴的。  相似文献   
62.
“三礼”名物训诂史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礼”中记载了大量名物,所以从古到今对名物的训释也成为礼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从汉代到现代名物训诂的著作层出不穷,所训释名物的角度和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63.
图书与古罗马文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古罗马的图书形式是继承希腊模式而来的,它的主要书写材料是纸草和羊皮纸。罗马图书的传播和流通主要依靠作者和书商。从图书与文化的关系看,有文化的作家们是为上层社会的阅读而写作,不屑于下层民众,但作家们自身地位同样也很低下,受到社会的歧视;能够拥有图书的贵族富人却往往不读书,不能成为真正有文化的人。这在罗马文化史上形成了一个有趣的怪圈。  相似文献   
64.
元仁宗皇庆、延祐年间的恢复科举,对四书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朱熹的《四书集注》成为士子考试最主要的依据,这使得四书学的发展与国家权力制度实现了有效链接,四书学的官学地位最终实现了制度化。这一过程包含着深刻的政治元素,这就是蒙古统治者追求“政权的合法性”与汉族儒士追求“文化的优越性”的需求,两者在科举考试中均得到了满足。  相似文献   
65.
《新闻调查》是国内最有影响力和最具代表性的电视新闻调查性报道专题节目。《新闻调查》通过多角度多方位地开掘故事性因素,运用各种叙事手法,吸引观众的注意,达到了良好的舆论导向和舆论监督作用,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66.
通过对历史典籍、民俗风情及水书、水历等方面的分析研究和考证,水族是六千多年前就已生活在中华大地荆楚江淮地区的一个勤劳、坚毅、果敢、勇为的古老民族。其祖先就是帝喾高辛时期曾经担任“水正”和天文法要员的共工。  相似文献   
67.
本文寻求一种化简逻辑式的方法——应用BASIC语言程序化简逻辑式,把化简逻辑式的工作交给机器来完成,望在实际应用中把人们从烦杂的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相似文献   
68.
《朱子〈论语集注〉初探》一文认为:《论语集注》在注音、释义方面是以唐初陆德明的《经典释文》"为依归"。其实,对于《释文》的注音,《集注》是批判地继承;《朱注》在释《论语》经义时,只是偶尔采取《经典释文》之说,更多的是采择比《经典释文》早的古注、小学类的书的释义以及其它较早文献的解释。  相似文献   
69.
关于高校学报学术质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艺 《青海师专学报》2002,22(4):115-116
就目前情况看,高校学报质量不高,学术品位亟待提高,本文就如何提高学报的学术质量从多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0.
冯友兰在吸取西方哲学来改造中国哲学、建立自己哲学体系的时候,注意到了西方哲学中的逻辑主义和“逻各斯”传统,而对西方哲学中的个体能动性思想和“奴斯”精神没有予以应有的重视。这样,在冯友兰《贞元六书》的体系中,不仅“新理学”和“境界说”之间、“共相世界”和“天地境界”之间缺乏合理的过渡.而且经过冯友兰改造后的“新理学”也缺乏中国哲学原有的那种契悟、冥会和亲证、体验。冯友兰后来在运用“正的方法”的同时,又求助于“负的方法”,在重视与引进西方的理性主义的同时,又推崇和提倡中国的神秘主义.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