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教育   910篇
科学研究   35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16篇
综合类   26篇
文化理论   5篇
信息传播   39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119篇
  2013年   76篇
  2012年   88篇
  2011年   123篇
  2010年   73篇
  2009年   68篇
  2008年   69篇
  2007年   100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唐诗英译的最佳翻译模式是中外译者的合作翻译,这一翻译模式解决了翻译过程中语言层面的问题。但是诗歌中意象、意境的翻译仍是中外译者的最大难题。唐诗具有景物造型的特征,诗歌展现的画面类似于"蒙太奇"效果。文章从唐诗意象的蒙太奇特征入手,通过对意象和意境的深入分析,从诗画同质的角度,并以《望庐山瀑布》为例论证画能成为唐诗中意象、意境翻译的有效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02.
鉴于越来越多的汉英词典涌向市场和例证在汉英词典中的不可或缺性,本文就例证、内向型汉英词典做了一个简要探讨,并提出了不同词典使用者对内向型汉英词典中的例证有不同的要求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03.
海德格尔"字面翻译"之含义分析,说明海氏主直译。海氏阐释学实质之透视,表明译学对海氏存在误读。海氏不可译观之阐述,说明对海氏深入研究之必要。海氏翻译之思考,则丰富"重译"之内涵。  相似文献   
104.
隐喻作为一种语言修辞现象和认知方式在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基于不同文化的差异性,英汉隐喻互译策略可划分为归化与异化两种。博弈论视角下,翻译策略选择行为实质上是各种影响因素在译者内心深处的博弈过程,且归化与异化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译者应在英汉隐喻互译过程中灵活地加以选择运用。  相似文献   
105.
本文以马建忠和胡适分别于1894年和1914年提出的"善译"翻译观为基础,探讨其理论意义。首先,对现今研究"善译"观的某些观点予以驳议;接着,对比马胡二人"善译"观中的主要思想,指出它是关于译者中心论的理论模式;最后,从中国传统哲学中追溯"善译"的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106.
为拓展意象翻译研究,用比利时语用学家Verscheren提出的语言顺应论作为理论框架,结合陈植愕意象分类的方法,通过对几首苏轼词意象的不同翻译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翻译自然意象、与社会生活和活动相关的意象及人类想象意象时,应分别采取在顺应原诗人心理状态基础上保留原意象,顺应译者的心理动机基础上添加注解保留原意象,在顺应目标读者认知的基础上替换原意象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07.
以主位推进模式理论为指导,探讨其在毛泽东诗词英译中的应用,以期拓宽毛泽东诗词翻译的研究领域。首先简要总结了主位推进的研究成果,然后阐述了主位推进模式的五种基本类型,最后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该理论在毛泽东诗词翻译应用中的两种方式。  相似文献   
108.
泸州市社科联课题组成员对泸州市各个公共场所公示语(有英译的)进行为期一年的收集、整理,并写成调研报告,通过分析公示语翻译中的错误及原因,指出了公示语翻译的基本原则以及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09.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源自于后殖民理论,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了在中国的旅行。文章借用赛义德"理论旅行"的观点,分析其在中国被译介、引进和部分吸收的全过程,并对其接受效果进行总结,对其旅行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10.
在英汉翻译过程中,译者常常专注于语义的传递而忽略了对美的感知,如此译作很难成为佳译。翻译牵涉到两种语言的转换过程,对语言美质的认识与追求是提高译文水准的关键。本文试以翻译美学思想为视角,来讨论译者是如何运用其审美意识再现原作的形式美和非形式美以提高译文审美效果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