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239篇
科学研究   3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陈独秀一生的荣誉和遭遇同他鲜明的个性和人品密不可分。分析和探讨陈独秀的个性与人品是深刻了解和认识他的一把钥匙。自信自负、偏激倔强、敢说敢为、义无反顾的个性既决定了他是一个永远的新青年,这使他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和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又注定了他是一个终身的反对派,这又使他遭到各方政治势力的排斥,最终见逐于政坛。然而他的正义凛然、光明磊落、坦诚直率、实事求是的品质必将享誉后人。  相似文献   
152.
根据最新公布的共产国际档案文献及其他相关资料,考察1926年1月国民党二大召开前,共产国际、陈独秀对国民党右派斗争策略的演变,可分为四个时期在反击国民党右派的最初进攻中;鲍罗廷与陈独秀等在对待国民党右派问题上分歧的公开化;与国民党新右派的斗争;维经斯基、陈独秀与国民党右派的上海谈判。  相似文献   
153.
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具有很强的传承性与规律性。探讨陈寿《三国志》的史学革新意识,对于研究陈寿的创作笔法有很强的借鉴性意义,同时也有助于更多的研究者加深对《三国志》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4.
新中国评弹艺术的健康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几乎没有离开过陈云的悉心指导。出人、出书、走正路是陈云在长期调查研究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方针政策与评弹艺术实际情况相融合的结晶。这一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是保存和发展评弹艺术的总体要求,对整个文艺工作都有着普遍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5.
为民是陈云对民生问题认识的归宿,务实是陈云考虑民生的出发点。他提出无农不稳、无粮则乱,确保粮食安全战略;确保副食品供应和关心食品安全;坚决治理污染,保护生态,保证可持续发展;重视解决就业、力主计划生育;反对盲目提价,主张采取补救措施,以免影响人民生活;解决民生问题要有轻重缓急。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与方法论指导工作,坚持从全局和长远观点看问题是陈云民生思想的特色。  相似文献   
156.
陈铎作为明代著名散曲作家受到学界广泛关注,然而其词集《草堂余意》却并未引起足够重视。《草堂余意》乃陈铎追和《草堂诗余》之作,陈铎所和很有可能是离他生活时代较近的成化十六年刻本。词论家对陈铎和作褒贬不一,陈霆讥其为村妇斗美毛施,况周颐则称其词全明不能有二。陈铎追和之作可分为和意与不和意两类:和意之作虽然佳句不少,但在布局、用典、句法等方面与原作差距较明显;不和意之作词风超澹疏宕,凸显出陈铎风流潇洒、淡泊名利的才子形象,堪称明词中的佳构。  相似文献   
157.
1945年9月到1949年5月,陈云带领东北军、民开展的治匪斗争是东北解放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陈云革命生涯中的重要一页。匪患的根本治理使东北社会治安环境得到改善,为东北根据地的巩固、全东北的解放乃至建国后该地区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实事求是和群众路线是陈云在治理匪惠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灵活运用,该思想不仅保证了其在危急形势下作出正确决策,取得重大胜利且为其建国后治国理政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8.
海德格尔认为沉沦是人们共在的常态,本真是日常的变式。一个有责任感的个体身在沉沦中,内心会因本真而驻扎着争辩的双方。陈超的《本学期述职书》便展示了矛盾的灵魂在沉沦和反抗沉沦中周旋、互否、纠葛。在适应沉沦的过程中,诗人的本真呐喊与幽默表达分别给自身和读者畅快而喜乐的情感体验。同时,本真的反抗沉沦与沉沦又形成发人深省的轮回。  相似文献   
159.
刘文典与陈独秀都是近代皖籍著名的学者,两人一生的关系基本是亦师亦友。在长期的交往中,陈独秀对刘文典大力提携,而刘文典积极呼应和支持陈独秀早期各种活动。刘、陈二人最后因为政治理念的不同,交往疏远。  相似文献   
160.
五四运动后的中国,政坛角逐中各种政治力量皆有自己的言论立场及阵地。从传媒层面看,扮演着言路角色的报刊既面临着社会主义的传播,也面临着欧关殖民主义的渗透。中共及其领导下机关报《向导》强调推翻封建主义、帝国主义等统治。陈独秀高度重视报刊所呈现的舆情,旨在以重建的精神进行国民革命。早期中共报刊的政治宣传的成功与否涉及社会结构、行动、话语等。思想启蒙者或革命者如何从话语层面唤醒民众,显然涉及政治观念及其认同,而报刊又以什么样的革命话语进行呼应舆论,这涉及报刊报人的世界视野与中国目光的关联与互动。以陈独秀与《向导》关系为中心作分析,可以呈现这一历史风貌之侧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