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740篇
科学研究   6篇
体育   8篇
综合类   58篇
信息传播   2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82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68篇
  2007年   72篇
  2006年   73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汤显祖的《牡丹亭》问世以来,被视为反道学的经典,受到离经叛道者的推崇。杜丽娘成为几代女性追求的楷模。今天,以当代女性的眼光回望,穿越历史解构的合理性和当然性,对杜丽娘的喜剧命运进行女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92.
近世诸大家中,陈寅恪常被视为现代学术的一种典范,尤其是其所标举的"独立精神、自由思想"更常被视作我国现代学术发端的一种标志.然则陈氏之"独立思想",其实并非西方意义上的纯粹的"学术本位",而是具有现实关怀和主体价值的"为道之学".  相似文献   
93.
在杜甫以后历代论诗绝句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可以看出在后人心目中的杜甫是什么样子的。先说一个小插曲,据唐人孟棨《本事诗》记载,李白有《戏赠杜甫》一诗,曰:“饭颗山前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为问因何太瘦生,总为从来作诗苦。”清人仇兆鳌曰:“此诗,唐人谓讥其太愁肝肾也。今按《李集》不载,洪容斋谓是好事者为之耳。李杜文章知己,心相推服,断无此语,且诗词庸俗,一望而知为赝作也。”或许洪、仇的看法是正确的,但这首诗写出了杜甫作诗  相似文献   
94.
陈宝琛是清末清流派代表人物之一,曾任溥仪的老师。1882年他出主江西乡试,不久诏命为江西提督学政。在江西其问,陈宝琛重视教育、严肃考纪、举拔贤才,对当时江西的士气学风的好转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他关心时政,敢于直谏,具有强烈的爱国思想,在清末官宦中颇具影响。  相似文献   
95.
杜十娘为爱而悲,"自灭"投江,千古绝唱;美狄亚因爱而狂,"灭他"复仇,广为传颂。这两位典型形象的情爱意识与复仇行为的差异,鲜明地体现了中国柔性文化及希腊刚性文化对各自女性的爱恨情仇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96.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中国学术界遵照党的“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精神 ,以严谨的治学态度 ,对陈独秀一生的思想和活动 ,重新进行考察 ,发现过去给他扣上的九顶帽子 ,均不能成立 ,有些是似是而非。此案是中共党史上第一桩最大的冤假错案。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又影响和推动上层领导 ,逐步改变了过去关于陈独秀的一些不实之词。本文试对这一正名的艰难历程 ,做一历史的考察  相似文献   
97.
陈平原以“学者的人间情怀”表达他对学人角色定位的独特理解 ,又以自己的学术研究显示他作为学人的自觉与自律。其平正通达的治学态度与甘苦自知的治学经验 ,不仅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方法上的指导 ,也为情怀与境界的培养提供了诸多启迪。他的学人角色自觉 ,已成为学界的某种“现象” ,表征着百年学术薪火的跨世纪承传  相似文献   
98.
形成于西汉中叶的督邮监县制,当上承秦及汉初的"都吏循行"。督邮按部刺举,上至王侯、令长,下至乡亭有秩、豪强,无所不纠,而以监县长吏为要。此举标志着西汉已形成了郡县二级地方监察体制。初,督邮对郡守负责,与刺史无涉。但刺史在地方官化的过程中,逐渐左右了督邮。至东汉,郡县两级纵向垂直监察系统得以打通。两汉政治经济之大环境,督邮与郡守之关系,督邮自身之素质,是影响督邮监察效果的三个基本因素。  相似文献   
99.
陈毅元帅的战争诗词是20世纪生动形象的革命战争史,又是壮美深沉的民族精英心灵史:在审美上既重风骨,又富意境;在形式上古近体并重,且创作颇丰。陈毅其人品性高洁,风骨凛然,其诗亦然,是20世纪传统诗词当之无愧的大家。  相似文献   
100.
在晚唐诗人中,杜牧与李商隐无疑是翘楚人物,通常被并称为“小李杜”。他们两人是否也如李杜一般有着深厚的堪称文坛佳话的友谊,还是一个尚待研究的问题。前人偶有提及,几乎是众口一词,都从李商隐的赠诗得出基本相同的结论。以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刘学锴先生在《李商隐传论》里的观点为参照,结合杜牧的生平及大中三年的时代背景,可以见出横亘在小李杜之间的一些心理隔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