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241篇
科学研究   3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21.
陈独秀在大革命时期基于“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最高阶段”,侵略扩张乃其主要特性的认识,围绕着“帝国主义是革命的第一仇敌”这一中心对其进行了深入批判。批判中,陈独秀有意识的将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的经典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依据国民革命斗争的现实需要,侧重于批判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性。这种批判,促进了反帝意识深入人心,从而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222.
陈独秀对资本主义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肯定到否定再上升到肯定的过程。其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对马克思社会发展观的继承和推进——社会发展五种形态和两种进化方式;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定位——初期资本主义;对未来中国社会的预计——发展资本主义的非资本主义道路。陈独秀这一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223.
五四运动之后,陈独秀开始了由激进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与先前轻视劳动群众相比,他开始认识到了工人阶级的历史地位和阶级斗争的重要性.他极力促进工人阶级的觉醒与革命斗争,但同时他的思想又时常停留在改良主义阶段,悲观主义色彩浓烈.这一思想状态与他过渡时期思想的混杂相关.他在工人运动问题上改良和革命的双重性也对他后来在工人运动态度上的转变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24.
陈独秀由一个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是一个多重因素综合起作用的历史过程。北大文科学长的解职、被北洋政府逮捕以及逃避重新抓捕、第三国际代表与陈独秀接洽发起共产党、在南方被守旧势力的围攻、在中共一大上当选为总书记等,这些因素综合起作用,促使陈独秀一步步实现了向马克思主义者的历史转变。  相似文献   
225.
王若飞和陈独秀在中共党内是两位重要人物。大革命失败后,陈独秀不再担任领导职务,在党内受到批判,王若飞能采取正确的态度对待他。在中共六大上,王若飞多次发言阐述对陈独秀的态度,充分显示出一位革命家的胸怀,后来得到毛泽东的赞扬。王若飞曾是“陈独秀派”,但后来没有参加“托陈派”的活动。  相似文献   
226.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陈独秀对资本主义的认识逐渐深入,他在政治方面批判了西方的议会制度、选举制度;在经济方面批判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法、分配方法和资产阶级掠夺工人财产的事实;在文化方面对资本主义的教育、社会道德、宗教等进行了批判。陈独秀对西方社会的批判,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27.
在五届总书记任内,陈独秀初步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他多次批评中央和主要领导者在组织发展、民众运动、国共合作等工作中的错误。陈独秀对自己的性格缺陷也进行了自我批评,深刻地检讨了自己在大革命中所犯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和所承担的领导责任。  相似文献   
228.
国民党二大上,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右派的让步一般被称为"陈独秀第一次大让步",是国民革命时期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的体现。但是现在通过档案资料的分析可以看到,让步政策来自共产国际,陈独秀和中共中央被迫接受,由中共中央执行。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负责人,陈独秀当然要负一定的责任,但大让步政策主要是由共产国际制定的,再加上当时中共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的政治环境下,主要责任在共产国际。  相似文献   
229.
大学校园应当是一片思想净土,文学陶冶年轻学子心性的良剂,文学类的校园期刊是莘莘学子们尽情挥洒才情的伊甸园。通过对上海交通大学的《表达》和复旦大学的《北辰》的比较研究,分析了当下校园文学刊物的生存现状及其未来发展的思考。  相似文献   
230.
《安徽俗话报》作为安徽省最早的白话报刊,具有强烈的文化启蒙色彩:其内容契合时代需求,批判封建恶俗和迷信惯习,揭露列强的侵略,启发民众的救亡意识;语言的通俗化和民间化拓展了报刊的受众面;在编辑方式上,以品牌专栏和丰富的图片强化了报刊的启蒙功效;在传播策略上,陈独秀通过设置代派处和动员意见领袖的方式增强了报刊的言论公信力和社会影响力。《安徽俗话报》在多元化传播方式的推动下有效地建构了文化启蒙的舆论言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