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33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17篇
教育   2698篇
科学研究   157篇
各国文化   15篇
体育   52篇
综合类   100篇
文化理论   5篇
信息传播   15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67篇
  2018年   71篇
  2017年   61篇
  2016年   69篇
  2015年   87篇
  2014年   272篇
  2013年   377篇
  2012年   247篇
  2011年   230篇
  2010年   224篇
  2009年   230篇
  2008年   191篇
  2007年   226篇
  2006年   170篇
  2005年   141篇
  2004年   130篇
  2003年   91篇
  2002年   57篇
  2001年   61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
从小说的叙事性到戏剧的小说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说的叙事性是小说的主要性质。小说的叙事性使其成为正宗的叙事文学或说是叙事文学的主体。戏剧有无小说性的问题实际上是戏剧有无叙事性的问题。戏剧客观上有许多叙事性。小说的叙事性与戏剧的叙事性在时间、空间、叙述、效果等方面有许多相同点。二者的契合,就产生了戏剧的小说性。中国戏剧的小说性,是在它长期发展过程中溶化、综合叙事艺术而生成的。如将一些经典戏剧改编成小说是一定不乏读者的。戏剧的小说性这种现象,不是戏剧对本体的背叛与变质,而是对周边艺术的浸润与互动。  相似文献   
32.
《小企业管理》课程是开放教育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的一门核心专业课,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整合多种媒体资源,以师生互动为基础、案例教学为主导、社会实践为补充、着力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33.
介绍了一则以学科知识为内容、以趣味实验为依托的研究性学习案例.该案例的实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相似文献   
34.
秦牧的散文是一种智力的文体,在体式上继承了“五四”闲话体散文的特点,但又对之进行改造,并吸收了抒情散文叙事如画,感情浓郁的妙处,创造出将抒情、叙事、议论融为一体的新文体。  相似文献   
35.
从句法-语义两方面,对“把”字句进行由表及里分析:揭示“把”字句隐藏在语法形式内部的隐性语法关系,探讨其更为本质的特点。  相似文献   
36.
本文探讨沉默在叙述文本中的再现,特别是以宗教文本为例。本文提出四点来阐释沉默和言辞表达之间的关系。(一)沉默是文本之要素及策略;(二)沉默沟通的行为;(三)沉默的力量犹如语言;(四)沉默再现的方式,即是沉默意涵的一部分。借由分析二则禅宗公案,本文将试论文本如何叙述及展现沉默,及沉默的意义为何。  相似文献   
37.
90年代初的董桥散受到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董桥散“传神”的表达特点。从董桥散的形式和主体精神两个方面论证了这一特点及其发生原因。  相似文献   
38.
本文以实现叙述功能的活动词的运用为例 ,通过对两个英语语篇中一些活动的汉语翻译比较 ,揭示出只有形象地翻译活动词 ,才能更好地实现语篇中的叙述功能 ,才能使源语中的活动词在译语中依然体现出它们在语篇中的动态与活力  相似文献   
39.
弗兰克·萨吉森是新西兰文学史上具有特殊地位的著名作家。他以崭新的主题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为新西兰民族文学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文章从叙事视角、叙述方式、叙述语言、人物刻画等角度探讨其著名短篇小说《一个好心人》精湛的叙事策略和独特的文体风格  相似文献   
40.
Following the trend of consequential accountability in US public education, New York City introduced a teacher evaluation program during the 2013–2014 school year that linked teachers’ individual performance ratings with their students’ exam scores. As this program systemically alters the nature of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s by transforming students into the means to an end (teachers’ professional viability),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is accountability program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teachers – those who were the subject of this new policy. This study of 15 teachers’ narratives from 3 distinct schools illuminates a social-organizational process that I refer to as mediated institutional assault – a perceived attack on the teachers’ sense of personhood and moral agency perpetrated by mediating figures whose actions were facilitated by bureaucratic policies and institutionally coordinated tools of control. Thus, this study reveals that the consequence of this new mode of accountability is not merely the threat of losing one’s job, but also an insidious form of psychological assault, which in its masked delivery violates teachers’ sense of relational morality and challenges deeply engrained beliefs about their role as educato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