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教育   289篇
科学研究   4篇
体育   7篇
综合类   15篇
信息传播   1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8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61.
清吴兆宜所作《玉台新咏笺注》是《玉台新咏》的第一部注释本,此本经程琰删补而广为流传。程氏依照删繁补阙的原则,充实了原注的作者小传部分,体现了知人论世之旨;注释中穿插评语,多有赏读批评之趣。程琰所为拓展了吴兆宜原注的诠释空间,有助于我们多层面地理解《玉台新咏》,是清代学者对这部总集的重要研究实绩之一。  相似文献   
62.
程敏政政治思想内容丰富,涉及国家政治生活的诸多方面。既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又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在新安学派中颇具代表性。  相似文献   
63.
作为我国古代诗学理论之一的“起承转合”理论,对留学生用汉语进行成段表达有明显的效果,特别是对留学生的汉语思维的培养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运用这一方法的过程中,抓好“承”的运用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可以较好地帮助学习者深入掌握汉语的特点。在成段表达训练中,教师要有前瞻意识,并制定科学的教学步骤和明确教学的重点。  相似文献   
64.
文章从成仿吾的性格特点这一角度出发,指出其个性中最为典型的五个特征,即率真、勤于反思、善于质疑、感性热情和极端偏激,并探讨了这些个性特点对其文学批评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5.
郭店楚简《太一生水》原型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原型理论”,结合神话传说、田野调查和历史文献等各种资料,对“太一”的原型进行多重“考古”。研究发现,中华民族集体潜意识中以石壁岩穴为其象征的“大母神”(石母神),是楚人的至上神“东皇太一”和先秦哲学中的宇宙本体“太一”的原型。“太一生水”源自中华上古先民心灵中的“石母生水”的“原始意象”和祈水巫术仪典。“太一”与“水”是“母”与“子”、“道”与“德”、“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关系。因此,郭店楚简《太一生水》说的宇宙生成论,并非“水生成论”,而是“太一生成论”。就“太一”的原型而言,便是“石母生成论”。就这个原型的象征符号而言,则是“石生成论”。  相似文献   
66.
顾城独特的女性观典型地体现在他对女性的依赖和占有。顾城对单纯、洁净、奉献等理想化女性光辉充满渴求,同时对理想化的女性具有强烈的占有心理。顾城独特女性观的形成是与其喜欢自然,拒绝长大的偏执型人格和孱弱、自卑的性格息息相关的。  相似文献   
67.
元代大儒吴澄结合地域谈论文学这一点很少为人关注,他由山川特点到人才特点再到文风特点,形成认识地域文学的一种独特思路,并对古代江西地域文学观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8.
荀子是先秦儒家最后一位大师,他的《成相》是中国说唱文学之祖。相即鼓形的拊,成相也就是击拊,后来演变成曲调的一种。《成相》全文共分四篇,每一章由三、三、七、四、七五句组成,第一、二、三、五句押韵,格式统一、节奏鲜明。它的来源与《诗》及睡虎地秦墓竹简中的成相辞有关。《成相》对汉乐府民歌、唐变文、宋话本及部分唐宋词与说唱文学等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69.
《边城》与《雪国》不仅充满了对生命的深度思考,而且也呈现出了相似的忧郁、哀伤的感情基调,这种东方式的忧郁,呈现出悲剧的底色。文章从比较文学的角度,阐述了两部作品的异同:在悲剧内涵方面,两部作品同样都揭示了人生的无常,人性的缺失;不同点在于沈从文着眼于现实,川端康成则更注重心灵感受;在对待悲剧的态度上,沈从文体现了老庄学说中的无奈和超脱,而川端康成所体现的是人与自我心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70.
黄道周的“明诚”论,上承继子思,下综合朱熹、王阳明的思想;既是他以“诚”为宇宙天地万物本源的天道,同时也是他所主张的合圣贤之德的人道。诚指的宇宙万物的本体,同时又是“与天地合德”的道德伦理;从诚生明,“谓之性”,可视为被黄道周改造过的不同于王阳明所说的“良知”;从明归诚,“谓之教”,可视为是朱熹所倡导的“主敬”。黄道周的明诚论同时具有致知止善的认识论意义。知即知止,止即至善,表现为从格物→克己(或博文)→知至→止善→明诚。黄道周和会朱、陆,杂糅朱、王的理学思想,彰显其与以往闽学学者的不同的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