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教育   459篇
科学研究   20篇
各国文化   7篇
体育   37篇
综合类   37篇
信息传播   30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第四代导演的影片呈现出一种诗化与纪实相融合的美学风格,而不只是单纯的纪实美学.这种电影美学风格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客观、冷静地陈述中较好传承了历史积淀的悲剧精神,而且从平民视角审视社会历史现实,完成了对人文精神和人道主义情怀的讴歌,同时还带有一定的民族色彩.这些都开拓了民族电影发展的空间,加快了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进程.  相似文献   
52.
在170多万字的语料中进行考察,分析了“比”字句在科技语体和艺术语中的分布特点、结构特点和语用特点差异。  相似文献   
53.
重新思考和定位汉语言文学专业,积极改革更新其教学内容、模式和方法对一名从事汉语言文学教育的高校教师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表达能力是汉语言文学的根本,表达能力主要包括两点:一是口头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二是书面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必须以此为立足点。植入课程《文学解读和论文写作:指南与范例》架起了汉语和英语的桥梁,既提高了专业能力,又加强了英语学习,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4.
民族语言是形成民族音乐风格的基础,是我国声乐事业发展的力量源泉。在高师声乐科目中强化民族语言教学,对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具有重要的意义。实施民族语言教学,首先应树立民族语言文化意识,深入研究中国民旅音乐的风格,准确把握中国作品的演唱特征;其次,重点抓住歌唱中的“字”、“味”、“声”、“情”与表演;再次,加强民族语言文化的修养。  相似文献   
55.
"同光体"在诗歌艺术风格上与贾岛有着密切的联系,体现在创造诗歌的意境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上,这与他们的生活背景、人生经历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6.
江涛 《培训与研究》2006,23(12):41-42
“中体西用”论是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思潮,它始于传统文化的体用观,在中国近代得到广泛的继承和发展,对中国近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中体西用”论应引起我们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57.
作为“中国摇滚乐之父”,崔健的艺术实践一直是在“商”与“狂”之间自由地穿梭,其不仅具有我们通常认为的先锋性特质,同时也具有注重商业性、娱乐性和技术性的大众化品格。用崔健的话说,这其实是一种充满世俗化人文关怀的“名副其实的大众艺术”。  相似文献   
58.
叶嘉莹先生在对苏轼词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不容忽视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揭示了词的诗化的发展脉络,并阐述了苏词在这一历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讨了苏词艺术风格的成因,认为其风格形成主要受到欧阳修、柳永两家影响;将苏词与欧阳修、柳永、辛弃疾等的词作进行比较研究,得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59.
作为宋初两大诗歌流派的白体和西昆体,其诗学思想曾被一些治宋诗的学者认定是相互对峙的,然而事实上二者在创作心态,文学功用,对唐代诗歌的积极借鉴以及讽喻倾向等方面有着本质的相通,它们是相互渗透,并行发展的,是一种“同质异构”的关系。本文试选取王禹偁和杨亿为主要代表,从师法唐人、士人心态、讽喻倾向及诗学传承方面说明白体与西昆体的“同质异构”关系。  相似文献   
60.
唐山文艺家群体以题材多样、形式新颖、阵容强大而享誉全省乃至全国。他们在审美心理、文学见解、艺术风格上形成了一致性——沉郁质朴、刚健雄放:既有燕赵慷慨悲凉之遗风,又有昂扬刚劲之新质,显现出了自己鲜明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