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059篇
  免费   520篇
  国内免费   535篇
教育   34921篇
科学研究   4190篇
各国文化   64篇
体育   3901篇
综合类   2838篇
文化理论   14篇
信息传播   4186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78篇
  2022年   287篇
  2021年   780篇
  2020年   998篇
  2019年   608篇
  2018年   374篇
  2017年   401篇
  2016年   537篇
  2015年   1245篇
  2014年   3765篇
  2013年   3000篇
  2012年   4472篇
  2011年   4709篇
  2010年   3319篇
  2009年   3094篇
  2008年   3627篇
  2007年   3971篇
  2006年   3674篇
  2005年   3095篇
  2004年   2391篇
  2003年   1994篇
  2002年   1477篇
  2001年   1116篇
  2000年   611篇
  1999年   178篇
  1998年   93篇
  1997年   62篇
  1996年   51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5篇
  1976年   3篇
  1957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形意拳在其发展过程中,在拳理拳法上,逐步形成了丰富的技击内容和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拳法上以形取意、意自形生为主要特点。以徒手搏击和器械攻防格斗为一体,以及内外结合、锻炼人内在的精、气、神、意、劲为宗旨。同时在拳理拳法中蕴藏着"天人合一"及祖国医学中五行学说、阴阳学说等传统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942.
文章以商丘师范学院的30名非体育专业的健康女大学生(年龄为20.12 1.98)为研究对象,进行太极拳运动对人体身心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结果显示:经过6个月的实验,实验前后受试者在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等方面都有显著差异(P<0.05),并有一定的减肥效果。太极拳是一项较好的全民健身手段,应予大力普及、推广。  相似文献   
943.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武术的价值、武术价值的本质、价值观、武术价值观的论述,说明武术的价值、武术价值观以及武术的发展与人的价值观的联系,使中华武术的价值显现越来越广阔,以期使人们对中华武术有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944.
对高校武术教学改革策略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从武术与高校能够相溶的基本属性特征的文化性、教育性、健身防身性入手,对现代高校武术教学的状况进行了分析,找出影响武术教学效果的一些因素:(1)学生起点低,教材的创编缺乏科学性;(2)教学课时少,时间短;(3)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单调等因素。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武术教学在教学内容上要以"技理结合"为原则,不仅注重运动形式,还要加强武术文化的传授;丰富教学内容,科学创编教材;在教法上注重"体用结合"等教学方法的革新等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945.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等方法,通过对中国武术国际化进程以及中国武术的分类进行研究,进一步阐述了中国武术的"奥林匹克"出路,首先应积极发掘、创设、恢复和推动器械对抗、骑兵对抗、模拟仿古军事武术、武状元N项比赛、功夫竞技等新的武术竞技项目。重新审视中国武术运动的文化定位,跳出西方人的框架,逐步打造出一个中国武术的"奥林匹克",旨在为后奥运时代中国武术的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946.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方法,以广州体育学院散打队队员为研究对象,对武术散打运动中膝关节损伤及其防治的情况进行了研究,发现了导致膝关节损伤产生的原因、损伤的性质、训练年限与损伤的关系和诊断治疗以及预防措施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科学的防治膝关节损伤的方法和建议。以引起教练员和运动员对膝关节损伤及其防治情况的重视,从而减少其发病率,保证我国散打运动健康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947.
弘扬中华武术培养民族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范围内文化竞争越演越激烈,加强我国的文化建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是党和国家在新格局的重要目标。民族精神是文化的集中体现,民族精神是民族意识的精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支柱。中华民族精神的基点是"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中华武术被誉为中国"国宝"和"国粹",是我国的宝贵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结晶,通过练习武术可以培养"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因此,通过弘扬中华武术培养民族精神,对我国在新时期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948.
非语言交际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逐步受到英语学习者的重视,对它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着重分析体态语中的人与人之间保持的空间距离的基础上对中国文化和英语国家文化进行对比,得出汉英文化非语言交际的差异是中国文化的聚拢性和英语国家文化的离散性.  相似文献   
949.
单项体育协会由于物质激励、职业发展激励不足,长期存在着专职人员短缺、年轻化和高层次人才匮乏等问题.政社脱钩关于人事分离的相关规定更加剧了单项体育协会人力资源困境.资源依赖理论视角下,破解单项体育协会的人力资源困境有两种思路,一是通过主动承接政府转移职能、承接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开展有偿经营性服务活动等方式增加单项体育...  相似文献   
950.
In recent years, a small but growing body of scholarship has emerged on the category of the Chinese art district, particularly its institutionalisation amidst twenty-first century creative industries polices. Such research presents important stories of Chinese artists’ negotiations with urban and political authority, thus nuancing paradigms for the comprehension of political work within contemporary China. This current article contributes to this growing research area by considering the spatial conditions for these socio-spatial categories’ emergence, namely, the urban structures in which they first took shape in 1990s Beijing. First occupying traditional villages (cunzi) and later ex-socialist work units (danwei), these arts colonies appropriated existing communal architecture, and turned their designs and physical buildings to their own communal ends. Importantly, these sites were made available by the dramatic reconstruction of the city, and in this sense these occupations were limited to the temporal realm. To describe the nature of occupations, and their eventual impact upon the shape of the city,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category of “the temporal pocket”: a cellular and temporary inhabitance, defined by the shared investments of its participants, and one that is both discrete (in the sense of its spaces) and discreet (in the sense that this can be understood as a non-oppositional politics). The article is informed by spatial and cultural theory, literature on Chinese urban planning and art history, as well as primary documents (such as documentaries, art works and archival material) and interviews conducted by the researcher in Beij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