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6篇
  免费   11篇
教育   1817篇
科学研究   4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69篇
信息传播   2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135篇
  2013年   121篇
  2012年   142篇
  2011年   195篇
  2010年   134篇
  2009年   128篇
  2008年   157篇
  2007年   153篇
  2006年   137篇
  2005年   115篇
  2004年   96篇
  2003年   109篇
  2002年   89篇
  2001年   65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1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萨都剌其人其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诗歌史上,人们一向认为元代诗歌在成就上远逊于唐诗,而且也不如宋诗,但是作为诗歌发展脉络的一段桥梁,元诗确有其自身的特点。就元代重要诗人萨都剌及其诗歌创作,可以看出元代西域诗人在汉民族文化的影响下,诗歌内容和特点逐渐汉化,这足以引起人们对元诗的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92.
中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一个诗歌流派纷呈的时期,概述、梳理近十年有关中唐诗歌流派研究的论文、专著等一系列研究成果,进而分析总结这一时期关于诗歌流派研究的角度、方法、特点,会对今后这一研究的加强和深入起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3.
禅诗审美境界论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禅宗诗歌表达独特的禅悟体验,其审美境界的范型是一切现成现量境、水月相忘如如境、珠光交映圆融境、任运随缘日用境。现量境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如如境能所双亡,色相俱泯;圆融境珠光交映,重重无尽;日用境饥餐困眠,脱落身心。体证禅诗审美境界,对建构21世纪中国禅诗研究学、整合传统诗学的境界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4.
音乐魅力之大至于"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而诗歌如诗骚、如乐府、如唐诗、宋词、元曲作为音乐文学,在雅、清、燕、俗四代音乐的羽翼下,经三千年风雨盛传不衰,然至明清却"莫能继焉也"。终其要因,盖失文人、知识分子参与将明清俗乐与明清山歌(民歌)结合以明世。于是,诗歌至明清竟成遗韵绝响。故曰:"作诗苟不为声,虽意止而不能远。"  相似文献   
95.
李煜善于运用"春水"、"春草"等意象比况家国之愁,离别之恨,感人至深。北宋词坛的一些大家如欧阳修、柳永、秦观等人曾沿用其以"水"、"草"等物象喻愁绪,在继承的基础上别有新创,并各具意境。李煜对北宋词的影响,不但体现在具体词句的创作上,还体现在对词的意境的营造方面,以真情写真景,自成高格。  相似文献   
96.
朱东润先生编年校注的《梅尧臣集编年校注》是研究梅尧臣的重要文献,但其间仍有可补正之处,今例举十二则,以求大方之家指正。  相似文献   
97.
余达父生活于清末至民国中叶,其诗深受百年家学、晚清诗风和杜甫、李商隐、苏轼等人影响,沉郁劲健,笔力兀傲;用典宏深,声调高朗,内容、语言和风格体现出多样化和丰富性特征。他转益多师,自成一家,是贵州乃至全国最优秀的少数民族诗人之一。文章从百年家学渊源、传统文化滋养、清末诗风熏染、诗友文朋砥砺四个方面探析余达父诗歌渊源。  相似文献   
98.
抒情诗是对比叙事诗相反的说法,即小型的、段略的诗歌种类。古代各民族、其中维吾尔民族文学古代诗歌层次阶段中起主导作用。此文科学的分析为指出,直到公元10世纪,即维吾尔先民中伊斯兰教信奉前期在诗学领域中出现抒隋诗为例子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9.
清人汤文璐所编的《诗韵合璧》是近代最富影响的旧体诗写作辅助工具书。该书不仅汇辑了《词林典腋》《诗腋》《虚字韵薮》等多种书籍,而且还利用《诗韵异同辨》《诗韵音义注》等书籍对字、韵进行校勘、考正,最终熔诸书优长为一炉,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诗韵合璧》在体例取材等方面的鲜明特性,可从中窥得清代中晚期诗坛的某些时代特征与编选思想,对提升当下旧体诗写作的基础水平亦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0.
中国是诗歌大国,承载和集聚着中国文化的审美传统和艺术积淀,其承传、变异和通变,不仅不断为诗歌创造及其诗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和资源,亦成为中国文化变迁和创新的历史镜像,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状况及其特点。而新诗的发生,不仅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个转捩点,而且是被社会裂变和时代风潮催生的一个“早产儿”,有其自己的先锋性和冒险性,也自然会经历漫长的历史考验和历史洗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