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29篇
科学研究   2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18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受汉代宗经尊儒思想的深刻影响,班固<汉书·艺文志>直承刘歆<七略>的分类方法."以<史记>附<春秋>";<隋书·经籍志>借鉴了班固的分类方法,参照魏晋以来各家书目的分类情况,结合魏晋至隋代史学发展的实际,将史类书籍独立列部并设十三小类,明确了"史部"概念.确立了史部在我国传统目录学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52.
周彩娥 《天津教育》2021,(8):69-70,73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历久弥新的宝贵财富。裕固族农牧区学生诵读国学经典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有利于规范裕固族学生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裕固族学生核心素养。因此,教师要善于营造浓郁的诵读氛围,通过多种方式向裕固族学生展示国学资源,优化裕固族学生的阅读水平,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裕固族农牧区学生的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53.
明末清初顾炎武提出“经学即理学”命题,开一代考掘学之风。乾嘉年间,考据学发展到鼎盛,并日益脱离社会现实,流弊日显,针对这一学术风气,著名思想家和史学家章学诚提出了“六经皆史”说,强调学说不应脱离人事,反对为考据而考据,试图以此挽回一代惠戴之风。  相似文献   
54.
留守儿童作为学校特殊的学生群体,他们的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影响到学习成绩和身心发展。通过"经典诵读"方式引领留守儿童各方面的发展,让留守儿童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养成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从而为终身健康发展作铺垫。  相似文献   
55.
王逸的赋论是汉代赋论的一个重镇,成就主要表现在对屈原骚赋文本的论与评。受汉代赋学与经学互动的影响,王逸赋论充满经学色彩,这最集中地表现在他的三个赋论命题上,即"依托五经以立义""依《诗》取兴""独依诗人之义"。王逸的这三个命题共同说明王逸是依《诗》说赋的,《诗》乃赋的范本,赋的意义之源,是衡裁赋文价值的尺度。王逸赋论所依托之《诗》是《诗经》经学,故其依《诗》论赋本质上是用经学来绳律骚赋文本。王逸论赋的经学角度导致他对屈原其人其文的读解基本上都是错误的,但对中国经学对审美的文艺现象的思与说,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6.
据文例进行校勘在《读书杂志》中被王念孙作为一个常规校勘手段,比较广泛地运用于古籍校勘。通过论列《读书杂志》之校勘实例,将从一个侧面展示王念孙对于校勘学方法论之贡献。  相似文献   
57.
“域外汉籍”指的是周内不见或少见的汉文古籍文献,文章介绍了汉语史上8部重要的域外汉籍的发现及整理研究情况,认为这类文献对于汉语史研究,特别是对近代汉语研究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值得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58.
目录学表微     
任莉莉 《图书馆杂志》2012,(1):85-86,78
目录学在读书治学的道路上意义重大。清王鸣盛、江藩等学者多有论及。《隋书.经籍志》注中"梁有"的正确含义亦为前代学者所揭示,然而笔者发现,学界在目录学的基本问题上还存在着误解。本文针对部分学者对《隋书.经籍志》注中的"梁有"含义的误解以及笔者在《七录序目》的笺注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59.
北宋建隆至庆历间的经学在谨守注疏之学的同时,也开始进行反思与突破。在一些学者身上,无论是在官方组织编著或认可的还是私人性的经学著述中,都较为鲜明地体现出守旧与革新的二重性。  相似文献   
60.
旨在揭示历代读老、解老者误读和错解《道德经》的原因。《道德经》是讲生命本体的书,思维方式的特点是整体、不可分割的,不能用西方的主客二分法来解释。《道德经》的断句和分章与思维方式紧密相连,若用主客二分法进行断句和分章,结果只能是乱上加乱。庄子才是《道德经》的真正的解释者,生命有“体”有“用”,《道德经》是描绘“体”的典范,《庄子》是描绘“用”的楷模;“体用一如”,《老》《庄》一体,方可避免许多对《道德经》的误读和错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