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8篇
教育   273篇
科学研究   19篇
各国文化   60篇
体育   16篇
综合类   10篇
文化理论   8篇
信息传播   17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81.
汉英文化中礼貌在内涵上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礼貌观、"面子"观、礼貌侧重点及礼貌准则等方面,而这些差异是两种文化价值观差异的体现.外语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得体的礼貌言语行为语用能力,使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282.
异步传输模式(ATM)无线通信网的自适应差错校正(AEC)方法,是以使用自适应AFEC和自适应SARQ技术为基础的,这种思想使差错校正特征和方案有力的适应了QOS业务需要和无线移动环境,对不同类型业务QOS要求能够保证无线资源途径能够有效使用。  相似文献   
283.
随着我国对外交流活动的越来越多,跨国域、跨民族、跨文化的异质、异域文化冲击已日益为人们所关注。我国的跨文化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同时也要坚持开放平等、尊重宽容的等基本原则,消解固步自封、妄自尊大、歧视偏狭等消极的跨文化态度。  相似文献   
284.
张静 《海外英语》2012,(15):260-262,272
反语是一种复杂的语言现象,它体现了交际双方的期望与现实的差异。该文从语用的角度指出反语不一定都是违反质量准则以及维护礼貌原则,试图以隐性展示理论解决反语的区分机制问题,同时用语言顺应论来阐释反语的语用成因.依靠交际双方共有的知识、语境、来讨论反语的理解。最后指出反语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285.
网络语言是目前一种流行的语言现象,介于书面语和口语之间,它涉及社会心理学、符号学、语用学以及社会语言学等各门学科。研究网络语言对人们的语言使用有极其重要的意义。The LE-AT Model是基于Zipf省力原则和语言顺应理论整合而成的一个新理论模式,借助此模式可有效探讨网络语言的语用成因,进而提高人们对网络语言的理解。  相似文献   
286.
依据消费心理学与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Verschueren的"顺应性理论",探讨有关商标翻译本土化的五种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287.
李娜 《毕节学院学报》2010,28(7):15-19,25
社会适应是一个继续社会化的过程,即随着社会生活环境的变化和个体生存方式的变化,不断学习、接受新的文化内容及适应角色变化的过程。易地扶贫搬迁使得移民们面临着环境和社会角色的变迁,迫使着他们进行自身调整,在经济生活、社会交往、价值观念方面都发生变化,以更好的适应新的社区环境。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的社会适应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搬迁后的移民要完全实现生产、生活、心理的适应,还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  相似文献   
288.
2008年,成功的英汉字幕翻译为好菜坞电影《功夫熊猫》带来了可观的中国票房。文章以国语配音版《功夫熊猫》为例,以Jef Verschueren的顺应论为视角。根据结构客体顺应、语境关系顺应和顺应的动态性,从语音顺应、词汇顺应、句法顺应、语体顺应和文化顺应五个方面探讨《功夫熊猫》的字幕翻译,对其中二些译文提出了笔者的译文,共同商榷。  相似文献   
289.
从语言适应论视角来诠释翻译中的变译行为,论证翻译中的变译是译者为了译文适应译入语的接受文化语境而有意为之,其目的是保证跨文化的交际成功,变译是同全译并行的另一种翻译策略系统,有特殊的语用价值,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90.
This study describes the adaptation and validation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for Research (AIR) Self-Determination Scale for use in Norwegian research and education. The study contributes to the field by enabling reliable assessment of self-determination of Norwegian students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The operational equivalence of the construct of self-determination in American and Norwegian culture were examined. The article further describes the adaptations that were made to the scale to ensure its fitness for intended use. Psychometric reliability (Cronbach’s α and test-retest reliability) was tested on 121 students, and the underlying structure of the scale was examined by means of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The adapted version of the questionnaire (AIR-S-NOR) shows respectable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Suggestions for how the AIR-S-NOR can be used in future research and educational practices are presen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