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246篇
科学研究   2篇
体育   7篇
综合类   25篇
信息传播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6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意象乃诗歌艺术之要素,用何意象,如何用意象,直接决定诗歌的风格和成就。古典诗歌如此,新诗亦然。戴望舒诗歌之所以在现代诗坛占一席之地,与其长于运用古典诗歌意象,并融入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审美理想加以超越,有很大关系。戴望舒诗歌既有对古典诗歌意象多样性、生活化方面的借鉴,更有对古典诗歌意象象征化的超越以及意象叠加美和意象色彩美的升华。关于戴望舒为何能通过对古典诗歌意象的选择继承和精彩超越,从而形成其独具特色"悒郁真淳"柔美诗风的源由,本文也将作具体剖析。  相似文献   
102.
林黛玉与简.爱在身世、性格、爱情追求等方面极为相似;但在恋爱方式和结局及人生观等方面又存在明显的差异。曹雪芹的幻灭感和夏洛蒂.勃朗特的抗争精神,是二者产生差异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03.
本通过对勐海汉语言发展历程的探索,说明了国家法律法规及民族政策在勐海的成功贯彻执行对勐海社会进步,民族团结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4.
戴复古《石屏诗集》中之《慧力寺避暑》一诗,清《嘉庆太平县志》认为慧力寺就是温岭小塘岭下(今大溪镇塔岙村)之惠力寺,于是以此为据,历来成为定谳。考之诗中人物,均江西清江人,考之诗人行迹亦在清江,清江之慧力寺内有苏东坡的写经台,曾藏有苏东坡手书《金刚经》碑,为当地名刹。诗人与三当地诗人游当地名刹,顺理成章。且“慧力”与“惠力”本不相同,是老县志编者未加考证所致。因此,戴诗所指慧力寺当在江西清江县,特为辨之。  相似文献   
105.
章对诗集《望舒草》的研究涉及三个方面:主题,艺术技巧和风格。主要以戴望舒“诗在真实与想象之间”的理论作为研究的思路和依据,认为《望舒草》所收41首诗歌的主题可以归融为社会人生,爱情,生命与哲学思辨思类。《望舒草》中西交融的象征艺术是通过戴望舒对“淳朴与微妙”的诗歌特质的极力追求而形成的。戴望舒以《望舒草》开创了现代汉语诗歌独特的“忧郁”风格。  相似文献   
106.
傣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其传统体育具有鲜明的地理环境特征和本民族特色。从地理学角度分析地理环境中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对傣族传统体育形成、发展的影响,可以看出地理环境是傣族传统体育形成、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影响条件;傣族传统体育的形成、发展与地理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7.
宝、黛、钗是《红楼梦》的三位主人公 ,对三人的第一次相见作者都有精彩的描绘 ,宝、黛初会是一种笔墨 ,钗、玉相会又是另一副笔墨 ,而宝、黛、钗三人的一起登场便拉开了恋爱婚姻的帷幕 ,这两次初会对塑造人物形象无疑都是一次浓彩重笔的描写 ,尤其是摔玉和看玉的细节凸现了三人不同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108.
《红楼梦》是一座语言艺术的宝库。小说中的人物语言大都富于鲜明的个性 ,可以由说话看出人来。林黛玉语言的个性化尤为突出。她有一张“促狭嘴”,善用“春秋”法子 ,把市俗语言进行艺术加工 ,能够“撮其要”、“删其繁”,又进一步“润色”和“比方”,使其语言更加凝练 ,更加形象 ,更加含蓄 ,因而更富于艺术性。小说作者通过薛宝钗之口 ,揭示出了林黛玉这种个性化语言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09.
历史本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一个产生的过程。在本所产生的社会历史脉络中,如果研究能够尽量在了解社会生活的同时分析地方献,通史对历史献产生的社会意义给予更多的关注,就可以看到献表面上所不能了解的问题。因此,对历史献的利用与人类学田野工作的结合,也是理解地方社会化的一种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10.
《岭外代答》是宋代周去非在广西做地方官时所作的一本极为珍贵的民族志典籍,它反映了宋朝对广西的民族政策及广西的社会文化、经济、民族等多方面的状况。透过《岭外代答》中的零散记载,可以窥视宋代广西少数民族的建筑文化、衣食文化、婚丧文化、信仰文化等风俗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