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248篇
科学研究   2篇
体育   7篇
综合类   25篇
信息传播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6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意象乃诗歌艺术之要素,用何意象,如何用意象,直接决定诗歌的风格和成就。古典诗歌如此,新诗亦然。戴望舒诗歌之所以在现代诗坛占一席之地,与其长于运用古典诗歌意象,并融入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审美理想加以超越,有很大关系。戴望舒诗歌既有对古典诗歌意象多样性、生活化方面的借鉴,更有对古典诗歌意象象征化的超越以及意象叠加美和意象色彩美的升华。关于戴望舒为何能通过对古典诗歌意象的选择继承和精彩超越,从而形成其独具特色"悒郁真淳"柔美诗风的源由,本文也将作具体剖析。  相似文献   
112.
戴望舒是中国30年代“现代派” 著名诗人。在诗歌创作中,他重视抒写自己的内心世界,采用象征手法,将西方现代派诗歌技巧与中国传统诗歌意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经过不断探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13.
戴复古《石屏诗集》中之《慧力寺避暑》一诗,清《嘉庆太平县志》认为慧力寺就是温岭小塘岭下(今大溪镇塔岙村)之惠力寺,于是以此为据,历来成为定谳。考之诗中人物,均江西清江人,考之诗人行迹亦在清江,清江之慧力寺内有苏东坡的写经台,曾藏有苏东坡手书《金刚经》碑,为当地名刹。诗人与三当地诗人游当地名刹,顺理成章。且“慧力”与“惠力”本不相同,是老县志编者未加考证所致。因此,戴诗所指慧力寺当在江西清江县,特为辨之。  相似文献   
114.
《清平山堂话本》是口语程度很高的话本小说集 ,能够反映当时汉语发展的基本状况。本文对书中若干个颇具时代特色的个体量词进行考察 ,并与唐五代及其以前的有关资料相比较 ,从而描绘出它们与唐五代及其以前不同的用法  相似文献   
115.
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红楼梦》中的宝黛形象,是“红学”研究的焦点之一。长期以来见仁见智,厚此薄彼,甚至势同冰炭。而近几十年间看法渐趋一致,褒林贬薛,几成定论。但笔认为,评价仍欠公允。本从小说本的实际描写出发,并参照曹氏之论和前人评语,认为作原意只是“如实描写,并无讳饰”(鲁讯语)。书中的钗、黛堪称各极其妙,无所轩轾,所谓双峰并立,两水分流。这是《红楼梦》写实特色和现实主义成就的具体体现。中对评论古代作家和作品中人物的原则也进行了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116.
滇西傣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与自然和谐相处,形成了朴素的生态伦理观.这种朴素的生态伦理观融入现实生活,沉淀为一种生存态度和生活方式,同时又面临着新技术时代的挑战.  相似文献   
117.
解读傣族水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影响和形成了傣族人民个性鲜明的水文化。文化是各个民族对特定环境的适应能力和适应成果的总和,透过傣族人民对水的独特钟爱,将可以领略到该民族独特的生活习俗、审美追求和民族文化。以神话传说、节庆活动、人生礼仪为切入点,探讨傣族水文化。  相似文献   
118.
辨明儒学的性质和旨归,是戴震从事儒学经典诠释工作的主要动机和目的。儒学是修己安人、经世致用的学问,而不是追求思维精致、理论完备的哲学;儒家学者的使命是揭明真理和实现真理,而不是追求真理和占有真理;儒学的价值在于学以致用、国治民安,而不在于个人的道德完善和思想理论体系的完全自足。戴震关于儒学性质和旨归的辨析,对于准确理解和完整把握儒学以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质和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9.
现代城市与小说兴起的关系曾受到学术界广泛讨论,但城市与儿童文学特别是童话的关系,一直受到人们的忽视。其实,不论是在国外经典童话还是国内当代童话作家的创作中,这种联系清晰可辨。现代城市不但催生了许多童话创作,也是童话发展的一种远景,现代化进程,城市与乡村的复杂关系,同样在童话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迹。当代童话作家戴臻的创作,是其中的个案。  相似文献   
120.
试就唐末五代散文的儒学内蕴和艺术特质作一番细致的考察 ,以期给它恰如其分的定位和合理的评价 ,从而消除“唐末无文”的糊涂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