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23篇
科学研究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丹江口方言中的“得”,作为表“应该”的情态标记,与“了”同现,使句子成为一种表时间的句式,其中依“得”语法位置的不同,形成V得O〉VO得〉得加的语气强度等级序列,既是义务情态〉知识情态〉将来时的情态标记发展过程序列在共时平面上的反映,也是语用语法化在语法位置上的表现;作为表“可能”的情态标记,与否定词“不”同现,经常可以加上“肯定”之类的副词使同义形式复现进行强调。  相似文献   
12.
丹江口市方言属于西南官话,其语音系统与普通话接近.特点在于声母无翘舌音、鼻音;韵母u介音部分丢失,后鼻音大部分变为前鼻音;声调入声字派入与普通话略有不同.  相似文献   
13.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生态环境问题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讨论分析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生态环境的现状及原因,提出库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建议和对策,从而促使水源区良好生态环境系统的重建,确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4.
有关区际协调问题的探讨,应突破目前较流行的南水北调中线区际协调的二维(受水区、调水区)系统,进一步把“调水区”维度一分为二——丹江口水库及坝上(简称坝上)和丹江库口水库坝下(简称坝下,又指汉江中下游),在此基础上构造由受水区(X)、坝上(Y)、坝下(Z)所组成的三维系统。在三维系统中,提出南水北调中线区际协调的关键在丹江口水库坝上;在比较研究中,指出区际协调、因势利导、顺势而为的结果有可能形成“南水北调中线经济区和经济带”;根据保护水源区的要求,并结合湖北省十堰市的实际,论述了设立水源保护区的必要性,提出了设立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保护区、加快对汉江——堵河流域水电资源开发、推进部西北武当山区创建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实施工程移民和生态移民并举等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丹江口风景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利用这些资源,可以对该景区进行综合开发,提高其文化内涵。香严寺具有深厚的佛教文化积淀,在该景区综合开发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汉丹流域生态经济圈建设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丹流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汉丹流域生态经济圈建设是一项巨大的可持续发展的环保工程,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同时还具有重要的政治效应。文章对其自然环境和水土流失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建设汉丹流域生态经济圈的概念,思路与措施,并从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城镇化建设、旅游开发、生态绿色产品、依法保护环境等方面提出了设想与对策。  相似文献   
17.
丹江口水库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丹江口水库是亚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泊,被称为汉江的天然水位调节器,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类型,湿地效益类型多样。依据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在对该生态系统理化指标检测、生物资源调查和实地考察基础上,主要从涵养水源、调蓄洪水、调节气候、降解污染、固定C和释放O2、控制侵蚀、保护土壤、参与营养循环等方面对丹江口水库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了研究,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8.
试论大武当旅游的山水一体化战略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以武当山为龙头的十堰旅游业要形成大旅游,大产业,就必须实行大战略,大战略的核心引物“山(武当山),水(丹江口水库)”的一体化开发建设,在南水北调之际尤显重要,本提出山水一体化战略的概念,对其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方向性建议。  相似文献   
19.
南水北调中线水域是古墓群集中的地区,考古工作者自上个世纪丹江口水库修建伊始即对该地区的古墓群进行了考古发掘和研究。其中两汉至六朝的古墓有其特殊的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反映了当时当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水平与特征。  相似文献   
20.
丹江口水库号称"亚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区。水库淹没了大坝上游海拔176.60米以下的区域,特别是第一期工程淹没海拔157米以下的丹江口市广大区域,从1965年春开始搬迁,到1968年内迁移民安置,共计移民人口16万,这16万移民前居住所在7个区、37个公社有史可查,但对于所在大队难以统计,具体多少大队、生产队、自然村很难知晓。通过2个多月的资料查找和回忆,终于完成了这一历史遗缺,作为"存目"公布于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