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401篇
科学研究   8篇
各国文化   7篇
体育   19篇
综合类   25篇
信息传播   1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61.
张资平作为一个客家文人 ,客家文化在他身上印上了深深的烙印 ,影响着他的一生。客家文化中的儒家教育为他打下了文学根底 ,但其中的功利主义观念又促使他走上了汉奸和文痞的道路 ;客家人的开拓精神使张资平成为创造社元老 ,还使他在情爱小说创作方面“开风气之先”;他的宗教观基本上是建立在客家传统的宗教观念之上的 ,时时在作品中流露出来 ;客家的风俗习惯也往往成为他小说的重要背景和情节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2.
由于刘基的“天道论”具有系统性,再加上他“心性论”中的“性情关系”与“天道论”中的“理气关系”理路相近或一致,因此,刘基实可称得上是一位“思想家”或“哲学家”。  相似文献   
63.
贾岛是中唐后期的重要诗人,他以"苦吟"诗名世,其"苦吟"的做诗态度与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历代学习贾岛"苦吟",不仅学习其"苦吟"诗歌创作的范式与方法,更多的是向一种"苦吟"精神的回归.贾岛借"苦吟"寒士的落寞孤介情怀,宣泄对社会不平的怨愤;又以禅宗思想的审美意趣为导向,在营造空寂幽寒的意境中,淡化现实的苦闷,超脱尘世的痛苦.  相似文献   
64.
太平天国运动一开始就是一场以推翻清王朝,建立新的王朝太平天国为目的的农民战争。它虽然以客家人为主体,但这次起义绝不仅仅以移民为目的。“客家武装移民”论片面强调太平天国的兴起与客家社会的渊源,忽略太平天国起义反清政治革命的宏伟志向,也忽略了拜上帝信仰在起义阶段的作用。  相似文献   
65.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我们应发掘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老子《道德经》的大成管理智慧与和谐思想,一方面要求"道法自然"、"无为而治",遵循企业管理的内部客观规律,对企业实行人本管理,顺应自然,顺应民意民心,顺应企业发展规律,从"无为"到有为;另一方面要求领导者把握"四自"和"七善"的为政德操艺术,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的建设。  相似文献   
66.
宗教信仰是人们对周围世界的态度和人们在特定情境中的一种特殊情感,宗教与心理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通过东西方宗教与心理的关系,深入剖析了宗教信仰的积极与消极的心理功能。  相似文献   
67.
本从哲学基本问题的主要方面,即思维与存在“何为第一性问题”的角度出发,一方面结合古代希腊的自然哲学对世界本原的界定,指出老子“道”的深刻含义是关于宇宙存在的根据,另一方面,分析老子对“道”的“本体论(ontology)的设定,指出“道”的理解对于把握老子哲学方向、哲学立场以及《老子》哲学体系的性质和老子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具有形而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8.
以末世论因素的有无和多寡,可将古希腊宗教划分为前狄奥尼索斯-俄耳甫斯宗教和狄奥尼索斯-俄耳甫斯宗教两部分。前者为古希腊宗教发展的早期阶段,经历了从非人格神到人格神崇拜的变迁,讲述了宇宙的产生、人的命运,其对人同神的冲突与和解等尤为关注。除了对人类苦难的独特解释,前狄奥尼索斯-俄耳甫斯宗教另一重要特征,是人性从混沌状态中的分化,这对西方文化产生了奠基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9.
从源头上来看,希腊神话有两个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神话体系,即奥林匹斯教神话体系和俄耳浦斯教神话体系,以他们的创世神话为范例,可以看出这两者之间一个注重的是自然的力量,一个注重的是人的力量,正是这两种神话体系给后世的希腊文化提供了两种不同的文化养分,对希腊神话进行全面的、追根溯源的探讨和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正确地理解和阐释希腊文化和欧洲文化。  相似文献   
70.
This article draws data from two complementary studies in sub-Saharan Africa to highlight the problem of religious misrepresentation in (multi-faith) Religious Education (RE) at school in Malawi and Ghana. Employing Michael Apples’ conception of selective tradition, the article is critical of the confrontational disputation inherent in the RE in the two countries. The misrepresentation is analysed under themes related to classroom discourse and the nature of religion. It argues that RE could actually be counter-productive and thus end up misrepresenting religions instead of promoting them. Unless there is a radical shift in the areas identified, the subject will continue to present a distorted picture of religion and thus fail in its civic responsibility as a curriculum area that is perhaps best placed to inculcate pro-social values towards citizenship in a world of religious divers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