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9篇 |
免费 | 0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教育 | 86篇 |
科学研究 | 4篇 |
各国文化 | 2篇 |
体育 | 8篇 |
综合类 | 2篇 |
文化理论 | 2篇 |
信息传播 | 6篇 |
出版年
2020年 | 2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8篇 |
2013年 | 14篇 |
2012年 | 6篇 |
2011年 | 13篇 |
2010年 | 5篇 |
2009年 | 4篇 |
2008年 | 9篇 |
2007年 | 5篇 |
2006年 | 9篇 |
2005年 | 3篇 |
2004年 | 6篇 |
2003年 | 2篇 |
2002年 | 2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沃尔登湖的超验主义者--亨利·大卫·梭罗的泛神论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后兵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4,20(3):8-11
美国的超验主义者亨利·大卫·梭罗看来,大自然才是人类真正应该歌颂的对象。大自然充满了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灵气,人类应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方能达到\"天人和一\",因此,入世也就不是其人生理想,他只能从宁静的大自然中去寻求心灵的慰藉。受康德、柏拉图等欧洲唯心主义思想甚至中国孔孟之道的影响,梭罗开始了他探求人生真谛的旅程。 相似文献
32.
李斯 《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24(2):32-35
文章从讽刺幽默的语言、反讽手法的运用、悲喜剧因素的融合三个方面对《天堂消息》喜剧特征进行探讨,从理论来源和创作实践两方面阐述了戴维·洛奇喜剧小说风格的形成,从而认识作者对喜剧性本质的独特理解. 相似文献
33.
《哈姆雷特》是莎剧中璀璨的明珠,总是吸引众多评论家的注意,并被认为是莎剧人物典型塑造中的最高成就。文章试图从《哈姆雷特》与旧约中所述大卫王事迹的情节和思想意念方面的相似之处作为切入点来探讨《圣经》在莎士比亚戏剧中的折射,从而阐述《圣经》是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深厚的创作来源。 相似文献
34.
面对日益对立与冲突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严重凸显的生态危机,众多有识之士从不同的角度阐述和分析了这一危机的根源并提出了一系列解决的方法和途径。戴维·佩珀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分析了生态危机的根源,反对西方生态主义解决生态问题的唯心方法,以此为基础构建了一个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社会主义,坚持人类中心主义,重视社会公正,提倡经济的理性增长,并力图对生态运动进行"红色"改造,以促成"红绿联盟"的形成。 相似文献
35.
本文介绍了科尔比的经验学习理论和他的学习类型量表,设计了以经验学习理论为基础的具体课程规划框架,认为在继续医学教育中可以应用经验学习理论,循序渐进地运用学习类型量表中的四种学习模式,通过反思和实践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 相似文献
36.
37.
本文提出David Nunan的任务型教学原理,通过对S.S.案例的解析,说明了任务型教学在英语教学中是可取的、有效的;并运用任务型教学模式,结合《大学实用英语综合教程——走出牛津》内容进行课堂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38.
李雪章 《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24(1):27-34
戴·劳伦斯一直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作家。争论焦点在于两性关系这一主题。小说《儿子与情人》从结构和风格体现了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40.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2013,6(3):206-227
Abstract For over a decade, critical scholars have exposed antiracist white heroes in popular discourse who reproduce white innocence, superiority, and privilege. This essay exposes claims of antiracist white heroics by former Klansman and Nazi sympathizer, David Duke. Critical analysis of Duke's letter to the editor, published 11 days before his Louisiana State Senate victory in 1989, reveals that Duke used implicit whiteness strategies of mythic recovery to justify his infamous civil rights reversals and white paternalism to rescue blacks from welfare and whites from affirmative action by restoring rugged individualism. Duke's rhetoric models ways for whites to sanitize personal and cultural histories of white supremacy, while reproducing white privilege. The recovery of white masculine heroes and rugged individualism myths is also found in the 2008 McCain-Palin presidential campaign. Critical analysis of such rhetoric challenges our scholarly knowledge about whiteness and exposes persistent constructions of white innocence.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