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0篇
教育   53篇
科学研究   1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白鹿原》是陈忠实奉献给20世纪中国文坛的一部长篇力作。这部小说以其史诗品格及独特的形象系列引人注目,采用寓言的叙事策略,实现了对传统现实主义的突破与超越。  相似文献   
22.
1985年中后期,新时期文学发生新变.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广泛渗透,刷新整合旧有的文学观念,不同于传统现实主义的现代审美精神和文学创作影响着作家的创作.这场新的文学审美观念的冲击波正发生在<白鹿原>这部长篇小说的构思和创作中,如何突破旧有的叙事模式,为小说寻找新的叙述语言成为<白鹿原>构思的当务之急.摈弃早期业已熟练的描写语言,转为形象化的叙述语言,压缩了小说规模,迎合市场经济的书市运作;叙述语言本身的张力和弹性,可充分获得言说和表达上的自由,语言也就成为有意味的形式,成为承栽和展示作品内容的关键.  相似文献   
23.
《白鹿原》问世后以其不菲的印售量和国内长篇小说最高奖项的获得而一直热力不减。然而在“繁荣热闹”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被高潮迭起的故事性遮蔽的人物形象的观念化以及心理深度的缺失。  相似文献   
24.
《白鹿原》很好地发挥了小说的艺术特性,把史与诗水乳交融在一起,成为一部史诗风格的作品。小说以白鹿原为舞台,以白、鹿两姓子弟的人生历程为主要描写内容。以民族心史为构架,以宗法文化的悲剧和农民式的抗争作为主线来结构全书,始终以人物为叙述中心,从人物生活境遇的变迁来展示历史的变化。《白鹿原》是史与诗风格的完美交融,是民族生存的历史反思、文化反思和生命反思,它从历史的深度,生活的厚度,文化的广度,人性的力度入手,把人、社会历史和文化精神结合起来,且三者之间相互激荡,相互作用,共同增强了作品的时空感。  相似文献   
25.
《鹿鼎记》楔子与清初两大文字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鹿鼎记》第一回“纵横钩党清流祸,峭茜风期月旦评”,作为全书的起始,引述了作者金庸的一些家族史料,主要是其先祖查继佐涉“明史”案一事,及查继佐与“大力将军”吴六奇的一段传说,而同是金庸先祖的查嗣庭也因遭受文字狱的迫害而死。唐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制造的文字狱,有案可查的就有一百七十多起,而“明史案”和“查嗣庭案”就是其中规模较大,影响较广的两件,并都与金庸的先代有着复杂的牵连。这两桩文字狱,在《鹿鼎记》的构思过程中给了作者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26.
小说《白鹿原》以凝重苍凉的笔触,通过描写白鹿两家的恩恩怨怨,展现了关中地区渭河平原近50年的风云变幻。在时代浪潮的裹挟下,小说中无论是试图突围的叛逆者,还是处于困斗中无奈的川页从者;无论是站在历史舞台上的强者,还是生活在社会底层被奴役的弱者,都无法逃脱悲剧性的人生。  相似文献   
27.
作为一部"民族秘史"的新历史主义小说,《白鹿原》颠覆了以往小说写历史的"元历史"理念,实践起一种"第三种真实"的史诗品格,其文化历史感的把握比较到位,然而其人物历史感的形塑却留有很多"空洞化"意识缺位的遗憾。  相似文献   
28.
明清时期白鹿洞书院的一批"教思碑记"是中国书院史上罕见的碑刻史料,其它书院几乎没有。它记录了十几位在书院任教教师或地方官员的生平,记录了书院的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师生情谊,并保留了许多珍贵的政治经济的史料。作为教育遗址重要组成部分,"教思碑记"具有歌颂院史、怀念教师和激励后人的作用,值得深入研究和利用。  相似文献   
29.
性与秘史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很多作家在其作品中涉及性命题,两性描写在小说叙述中成为对人的精神存在本质进行思考和表达的手段。《白鹿原》中的两性描写在这一时期的创作中具有代表性。《白鹿原》中田小娥形象的跃现,引发了陈忠实对文学创作中性描写的理解和认识:爱尤其是性不应成为创作的禁区,性在文学作品中有其存在的必要性,是人的生理本能和人性的合理性要求;透过田小娥这个视角,陈忠实看到蒙裹在爱和性这个敏感词汇上的封建文化、封建道德,性就成为揭示白鹿原民间"秘史"和支撑这道原和原上人的心理结构的重要构件。因此,在写作《白鹿原》时,陈忠实归纳出"写性三原则":"不回避,撕开写,不作诱饵",明确表达了自己的写作态度。  相似文献   
30.
性与秘史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很多作家在其作品中涉及性命题,两性描写在小说叙述中成为对人的精神存在本质进行思考和表达的手段.<白鹿原>中的两性描写在这一时期的创作中具有代表性.<白鹿原>中田小娥形象的跃现,引发了陈忠实对文学创作中性描写的理解和认识:爱尤其是性不应成为创作的禁区,性在文学作品中有其存在的必要性,是人的生理本能和人性的合理性要求;透过田小娥这个视角,陈忠实看到蒙裹在爱和性这个敏感词汇上的封建文化、封建道德,性就成为揭示白鹿原民间"秘史"和支撑这道原和原上人的心理结构的重要构件.因此,在写作<白鹿原>时,陈忠实归纳出"写性三原则":"不回避,撕开写,不作诱饵",明确表达了自己的写作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