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92篇
  免费   67篇
  国内免费   243篇
教育   1094篇
科学研究   932篇
各国文化   5篇
体育   52篇
综合类   50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116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51篇
  2022年   77篇
  2021年   70篇
  2020年   105篇
  2019年   81篇
  2018年   89篇
  2017年   62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69篇
  2014年   159篇
  2013年   192篇
  2012年   219篇
  2011年   206篇
  2010年   187篇
  2009年   181篇
  2008年   253篇
  2007年   221篇
  2006年   205篇
  2005年   142篇
  2004年   167篇
  2003年   153篇
  2002年   95篇
  2001年   124篇
  2000年   81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14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2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韩毅 《情报科学》2004,22(10):1164-1166
本文基于咨询需求构建了咨询企业知识资本系统.讨论了实现系统的主要技术——知识发现与存贮技术,知识表达与组织技术和知识搜索与获取技术.并分析了基于任务与问题的知识资本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92.
在探讨文献信息含义和本质的基础上,对文献信息与文献、信息、知识、情报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提出了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93.
人类社会的知识活动根据其特征可以分为知识创造活动、知识管理活动和知识利用活动三类。知识计量贯穿知识活动全过程,但知识创造、知识管理和知识利用过程中对知识进行计量采用的知识单元不同。知识单元的构建是突破知识计量研究瓶颈的关键。参考文献16。  相似文献   
94.
Taxonomies enable organising information in a human–machine understandable form, but constructing them for reuse and maintainability remains difficult. The paper presents a formal underpinning to provide quality metrics for a taxonomy under development. It proposes a methodology for semi-automatic building of maintainable taxonomies and outlines key features of the knowledge engineering context where the metrics and methodology are most suitable. The strength of the approach presented is that it is applied during the actual construction of the taxonomy. Users provide terms to describe different domain elements, as well as their attributes, and methodology uses metrics to assess the quality of this input. Changes according to given quality constraints are then proposed during the actual development of the taxonomy.  相似文献   
95.
概念是科学理论的基础,很多理论的精髓往往凝结在一个概念之上。相对于稳定的符号化的表征,概念的内涵往往在传播扩散和认知学习过程中发生变化,由此导致概念内涵被扩大、缩小或修正。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库建设正在成为各行业各领域开展知识管理和知识服务的基础。本文借助知识图谱分析软件CiteSpaceⅡ分析了1985年以来,"知识库"概念在中国大陆地区的扩散和演化情况。结果表明,"知识库"的概念首先产生于智能控制领域,随后逐步扩散到工程应用、计算机科学、图书情报、企业管理与教育科学等五个领域。在此发展过程中,"知识库"逐渐形成了两个方面的稳定内涵。  相似文献   
96.
知识经济的发展一方面表现为知识对传统产业的高度渗透,另一方面表现为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知识经济使以厂房、机器、资本为主要内容的传统资源配置结构改变为以知识资本为主的资源配置结构。本文从知识经济与财务紧密相连的特点出发,简要分析财务理论与方法所受的影响和创新方向。  相似文献   
97.
研究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间知识扩散网络和路径,可以为开展跨学科研究和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发展提供参考。采用群体中心度指标,基于文献的引证关系和共被引网络对不同学科的网络位置进行了测度,探析了以共被引网络群体中心度为测量指标的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知识交叉与知识扩散状况。结果表明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学科作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重点研究领域,在整个科学知识网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研究内容本身具有较强的学科交叉性,且对各学科都有较强的辐射作用。此外,马克思主义学科对经济学、心理学对教育学和体育学、哲学对政治学、环境科学对人文地理学等也有较强的知识扩散能力。  相似文献   
98.
本文在分析知识管理本质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知识管理系统实现方案,并给出了系统的体系结构设计与安全访问控制策略,提出了一种知识库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99.
资源范式的证伪与重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陈念平 《资源科学》2001,23(4):26-35
迄今为止,所有关于自然资源的理论研究与开发利用都是建立在“自然资源是有用的自然物质和能量”这一基本认知之上的。但是如何仅仅根据这样的认知并不能将自然资源与自然物质和能量区分开来,也不能准确地界定自然资源。通过对自然资源的起源与发展过程的分析,可以发现自然资源与人类是共同起源的,是与人类的知识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而且自然资源的范围、质量与数量的确定主要取决于人类的知识积累和科技发展水平。所以,自然资源指的并不是自然物质的能量本身,而是人类在对自然认识的基础上根据自身需要而开发出来的附着于自然物质和能量之上的使用功能,自然物质和能量仅仅是承载自然资源的载体。对自然资源物质概念的否定必然会导致所有关于自然资源研究的理论体系的调整或重建。同时由于自然资源也是其他许多社会、人文和自然科学学科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基础,因此自然资源科学必将会成为超越自然、社会与人文科学之上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00.
Abstract

Recent significant changes in technology such a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and big data analysis have a wide impact in many areas of human societies, not least in education. Advances in efficiency of new technologies, with impacts in renewable energy and transport affected by environmental concerns and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demand a reassessment and adjustment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the economy. Technological advances enhancing creativity and analytical skills mean people must learn and adapt to a fast-changing economic environment. This paper present some key changes in Australian educational areas in recent years that are important and relevant to the subject of education innovation and philosophy to achieve outcomes in training and 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as anticipated by the community and government. Education courses and curricula in many countries have been transformed by technological advance. It is the swift incorporation of new technologies that best prepares students for the dynamic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change. Even though technological responsiveness is not a new phenomenon, it is established that the teaching methods found to be most successful include complementary and supplemental courses producing multi-skilled and creative graduates. These courses are delivered with significant emphasis upon self-development skills and are less focused upon traditional content. A move toward horizontal focus and a student-centric balance is the current trend, displacing vertical over-specialisation of learning. Yet, the central role of educator is seen as still appropriate and necessary where the aim is to equip graduates with creative and adaptive skil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