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1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1841篇
科学研究   80篇
各国文化   7篇
体育   37篇
综合类   59篇
文化理论   8篇
信息传播   9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70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91篇
  2013年   204篇
  2012年   128篇
  2011年   140篇
  2010年   123篇
  2009年   109篇
  2008年   159篇
  2007年   182篇
  2006年   146篇
  2005年   120篇
  2004年   109篇
  2003年   89篇
  2002年   73篇
  2001年   67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51.
本文全面分析了英语专业精读课中语篇教学模式的内涵及对英语精读课教学的促进作用,探讨了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将语篇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完善融合,从而实现全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综合能力的教学宗旨,提高英语专业学生分析理解能力和英语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52.
Abstract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personal worlds of homeless campers in Tucson, Arizona in the late 1990s to discover how the homeless contend with new sociospatial strategies of control. Tucson is typical of the dozens of U.S. cities that are attempting to evict street people from urban cores that have been rediscovered as frontiers for development and capital investment. The article draws from a year-long ethnographic case study of six campers to analyze their everyday talk and placemaking as interrelated productions of meaning.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campers’ meaning making was inseparable from their material struggles to survive. They used their talk and placemaking to construct alternative homes and workplaces, an alternative, self-affirming definition of homelessness, and the foundations of a critique against the “system” of institutions producing poverty and inequality. Their meaning making constituted a “weapon of the weak” which the campers deployed to wage a kind of symbolic guerrilla war against the dominant discourse on homelessness.  相似文献   
153.
Abstract

In Latin America, collective remembering is shaped by stories of colonizers whose voracious ambitions left an indelible mark on the landscape and its people. This essay examines a set of narratives about a legendary colonizer, Lope de Aguirre, that continue to be invoked in the collective imagination on the island of Margarita, in Venezuela. Drawing on Bormann's Symbolic Convergence Theory and Bakhtin's work on cultural discourse, this analysis shows that on the one hand, the narratives converge to support official records of Aguirre as an archetype of colonial brutality. Yet on the other, alternate versions of the stories reveal a more discordant picture, one that complicates Aguirre's character and reevaluates his influence on the island and in the wider context of Latin America.  相似文献   
154.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是20世纪翻译理论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颇为广泛。英汉法律翻译同样应遵循功能对等原则,考虑译文与原文效力上的对等,兼顾形式上的对应。在法律翻译实践中,这种对等可以在透彻理解法律原文,熟知两类法律语种表达习惯的基础上,运用语篇翻译的思路而达到。  相似文献   
155.
文章根据英语语篇的特点,结合听力理解的心理过程,说明听力理解是建立在语篇分析的基础上的,听者可以根据语篇的一些特点,抓住所听信息的主要线索,进行主动预测,从而达到对所听材料全面,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6.
语篇连贯作为构成语篇的关键,自本世纪60年代后成为语篇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拟从语用学角度出发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合作原则及礼貌策略对《傲慢与偏见》一文进行语篇连贯分析,从而更好的反映出故事的主题,人物性格特征及任务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7.
通过对图式听力理解模式和语境化听力理解模式的分析、探讨,提出心理学与语用学相结合的立体化听力理解模式的构建设想,探究了立体化听力理解模式对指导听力教学实践,有效提高听力理解能力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8.
2006年6月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进行了全面改革,改革后的试题在考试形式和考试内容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听力部分变化最大。文章深入分析改革后的听力题型变化,针对每种题型提出应试策略,旨在提高考生的听力应试能力。  相似文献   
159.
“理解”是解释学的核心概念。在解释学诞生之初,“理解”主要是指对文本原意的解读,这种对“理解”的认识要求人们追求知识的客观性,有利于人们对人类公认的普遍性知识的学习。但随着解释学的发展,“理解”不再被看作是一种认知方式,而是人存在的基本方式,这种对“理解”内涵的深刻揭示其实是对人的主体地位的不断凸现。反映在教学上,就是要求人们看到不同理解者所具有的独特视野,通过达到理解双方的“视界融合”来生成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0.
哈贝马斯话语伦理在文化全球化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化背景下,迎来了文化全球化的潮流,各民族文化由于自身特点不同,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各民族文化之间对话交流陷入困境。哈贝马斯话语伦理提出了可普遍化原则、话语实践伦理原则,以及为实现交往合理性的三条途径:选择恰当的语言进行对话、承认和尊重一定的规范标准、建构良好的对话交往环境。哈贝马斯话语伦理为各民族文化对话交流提供了基本原则和途径,在文化全球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