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5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167篇
科学研究   41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39篇
综合类   35篇
信息传播   2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This paper aims to contribute to the lack of design knowledge on digital platforms (DPs), by studying the new and specific context of DPs managed by industrial business associations (IBAs) to improve the internationalisation of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SMEs). A specific objective is to elicit detailed digital platform’s requirements and features for this particular organisational context. A design science research (DSR) approach is adopted to develop design propositions (the artifact), following the context-intervention-mechanism-outcome logic (CIMO-logic). The design propositions are derived for DPs that can support different types of generative mechanisms of social interaction: information sharing, collaboration, and collective action. The design propositions are obtained by balancing empirical knowledge based on interviews performed with IBAs and SMEs in Portugal and in the UK, with theoretical knowledge from the literature of information systems, DPs and collaborative networks (CNs). The utility of the design propositions is further evaluated by experts and IBAs. The findings are proved to be relevant for practice, mainly for IBAs, SMEs, and digital platform designers to develop more effective collaborative DPs and sociotechnical systems, supporting CNs and the internationalisation needs of SMEs. The knowledge generated in this study brings new design knowledge on DPs, contributing with design propositions translated into tangible and concrete requirements and capabilities, situated in a specific context and empirical setting.  相似文献   
92.
关静红 《科教文汇》2013,(30):118-119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以及数理统计法,对长春市普通高校体育社团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而且调查了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受影响程度,从而为长春市普通高校体育社团如何进一步发展,向什么方向发展以及发展的目的等提供一些理论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93.
韦水玲 《科教文汇》2013,(10):15-16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作为一种客观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抢占好这一新的阵地,形成新的契机。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应该重视对非正式群体进行研究,积极引导非正式群体的发展方向,重视发挥非正式群体领袖人物的角色作用,同时处理好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关系。  相似文献   
94.
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现状的分析,围绕学生社团呈现出的新特点,探索社团良性运作新途径与新方法,并提出了相应的社团评价办法,对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工作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5.
学生学习结果评价是美国高等教育评价由关注资源输入到全面注重受教育者学习结果的一次转变。它侧重评价学生学习后所获得的各方面知识、能力和品质。该评价成为一场运动的主要原因是培养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政府问责的加强以及认证组织的推动。学生学习结果评价的实施在政府、高校以及专业、课堂等众多层面展开,并表现出以学生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评价参与者广泛以及评价方法灵活多样等特点。  相似文献   
96.
美国高校学生社团指导模式的发展已相当成熟,比较常见的有:学生发展干预维度模式、六因素模式、7S模型,而CORE发展模型在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具有成功的运行经验,对我国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理念、资金筹措及参与程度等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7.
大学生理论学习型社团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学习、研究、宣传、实践共产党先进思想理念为主要内容的学生社团。该文通过调研上海电力大学学生对理论学习型社团的认知情况,总结大学生理论学习型社团的发展现状和共性问题,试图从加强理论学习型社团的动员能力、注重理论骨干的素质培养和加大理论活动的宣传力度等角度出发,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寻求理论学习型社团长效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98.
In this Forum, we construct a history of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in Science Education (NARS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documents and through the personal perspectives of individuals. The history of NARST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biography of the individuals through whose lives it was produced and reproduced. The history of NARST is a living history that both shapes and was shaped by the biographies of its members.
Kenneth TobinEmail:
  相似文献   
99.
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对学生兴趣发展的鼓励,以及大学生的独立意识的发展,学生社团已经成为组成高校学生日常生活的非常重要的部分。但是高校社团的发展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本文以学生社团管理者的视角简要分析高校社团常见问题及其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有关高校社团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0.
大学生的体育社团由于对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意识和提高交际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展现了它巨大的活力,受到大学生们的喜爱,这几年得到蓬勃发展,发展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本文就遇到的一些问题、建议和发展趋势与大家共同探讨,希望与各位同仁一起为大学生体育社团的发展共同出谋划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