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0篇
教育   50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2篇
综合类   4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王天下——殷周之际对中国文化的奠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化奠基于殷周之际,它的基本精神集中体现在"王天下"的理想之中。这一伟大的文化理想,是周人取得克商战争胜利后,在王权受到挑战的严峻形势下,在接受并应对挑战的努力中,在不得不面对历史和现实时,不得不面对被征服的异姓部落并进而面对"天下"的考验中,创造性地提出并打造出来的。它是周人留传给后世的一份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压在中国人身上的一个沉重的负担。站在今天的立场上,对它进行批判和反省,以一种面向世界和未来的人类情怀重塑人的理想,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32.
易晓阳 《图书情报工作》2012,56(15):139-142
通过介绍美国《研究著作法案》(RWA)从提出到撤回的始末,分析法案的立法背景,继而对旨在确保经过同行评审的私人研究著作的连续出版和完整的RWA条文进行深入解读。在此基础上,提出信息封建主义日益扩张值得警惕;集体行动是科学界权利救济的路径选择;开放获取才能提升科学与学术研究共享动能。  相似文献   
33.
中古时期,德国封建主义的发展具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相对迟缓;二是不完善;三是土地因素重于人身因素。这三个特点对德国王权产生了特殊的影响。具体而言,封建主义的缓慢发展,使王权失去了掌握主动的时机;封建关系的不完善,阻碍了以国王为顶尖的等级金字塔的形成;土地因素的重要,造成了采邑的发达,为诸侯对抗王权提供了物质基础。与西欧其他国度不同,德国的封建主义,对于王权而言,是一种离心的力量;对于诸侯而言,却是一种向心的力量。本应赋予国王以权力优势的封建主义,事实上却削弱了王权。这说明,封建主义在政治上发挥怎样的作用,并不完全取决于它自身,还要看现实的权力结构和历史传统。  相似文献   
34.
北魏六镇起义,深刻地影响了北魏末期以至后世的政治格局和人事布局。六镇鲜卑南下,王朝更迭,封建化和民族融合进程受阻,也迟滞了统一进程。但整合的阵痛,为统一强盛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因而六镇起义又成为了一个新的起点。  相似文献   
35.
Many histories of China have attempted to impose outside interpretive methods upon the Chinese past. In this essay, Mizoguchi works from within the Chinese tradition to understand how changing ideas of economics (and in particular the conflict between private land ownership by the ruler and by the common people), literature, philosophy, religion, and politics all combined to make the end of the Ming Dynasty and the beginning of the subsequent Qing Dynasty a time of great change in the ways in which Chinese thinkers understood their history and present.  相似文献   
36.
圈地运动是英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是英国本主义的原始积累过程。圈地运动为英国即将到来的工业革命提供了充足的自由劳动力,同时也进一步瓦解了英国的封建制度一以人身依附关系为基础的庄园制。传统的观点否定了圈地运动的积极意义,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规点出发评价了圈地运动在资本主义发展史和英国城市化中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7.
鲁迅以文化启蒙的视角惊异地发现了现实中残酷的儿童世界,并在作品中批判性地呈现并拷问了儿童精神被虐杀,逐渐沦为麻木的“看客”和残忍的“吃人者”的现实。为改变这一现实,鲁迅在文本中憧憬着理想的儿童世界,并为这一理想的实现提出了一系列创见性的观点。鲁迅将对儿童的关注纳入到整个文化启蒙的视域中加以参照,力肉通过“立人”建立理想的“人围”。  相似文献   
38.
《伤逝》中女主人公子君的悲剧命运历来有经济因素和情感因素两种观点。本文针对这两种观点进行分析并提出质疑,阐述子君悲剧命运的根源在于其未能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  相似文献   
39.
蛮族处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阶段,迁徙到江汉、江淮地区的蛮族大都进入了封建社会生产力有所发展,涌现了大量蛮族村落。蛮族内部差异甚大,风俗习惯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40.
薛宝钗是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重要人物,她和宝玉黛玉之间婚姻纠葛构成了《红楼梦》主要内容。匡世巨著《红楼梦》中成功的塑造了数以百计的女性形象,薛宝钗是其中塑造的最成功、最真实、最丰满的人物,她位居金陵十二钗正册之首,其重要地位已为世人所承认。曹雪芹笔下塑造的薛宝钗形象,是一个封建卫道士形象。同时宝钗也是一个有着双重人格的人物,她既有善良大度的一面,也有着圆滑虚伪、做作、甚至冷酷无情的一面,构成了她性格的双重性。薛宝钗也是个追求功利的人,但其命运最终是不幸的,她是个悲剧人物,但又使人反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