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0篇
教育   74篇
科学研究   1篇
体育   24篇
综合类   8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本文针对普通高校开展中国武术段位制课程的方案进行分析,针对当前存在于其中的师资力量薄弱、缺乏宣传力度等各种不同类型的问题进行分析。在这一基础上,可以提出有针对性的方案,加强段位培训力度,增强师资力量,同时还要扩大宣传,实现武术段位制与高校武术课程相互之间的有效融合,这样才能够保证普通高校在开展和落实中国武术段位制课程时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2.
本文论述了梁启超与皖系军阀的关系,分析了梁启超与段皖亲密合作的原因,总结了梁启超与皖系军阀政治斗争的经验教训。梁启超从拥段到反段的活动,对当时的政局变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在近代中国导演了一幕联系军阀实现其宪政理想的历史话剧。梁启超失败的历史悲剧,再次揭示了改良主义行不通,资产阶级立宪政治不适合中国的历史真理  相似文献   
93.
《段注》作为一部权威性的语言巨,其释义方式独具特色。段氏关于汉语词汇形、音、义、三互求的统一观;以本为基点,探讨词义引申演变规律的基本理论;辨析同义词、注重“含俗语”等释义特色,值得当今辞书编纂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94.
《说文解字注》体现了段玉裁林林总总的治学观点和治学方法,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是其哲学品格的生动写照。文章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视角出发,分析了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截然相反的两种哲学品格。正是这些哲学思想潜在地指导着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95.
段玉裁之所以提出定底本是非和义理是非的校勘理论,源于其疑经辨伪思想及对经籍致误因素的认识。他以小学治经史,以考核求义理,在校勘中注重从义出发,寻本探源,并综合运用多种校勘方法,在经籍校勘上有杰出的成就。但其思想受时代及各种因素局限,段玉裁也有轻断臆改之弊,对此应客观对待。  相似文献   
96.
文章旨在探讨和总结健身气功·八段锦、冥想状态,以及经颅磁刺激技术在体育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发展前景。文章创新性运用经颅磁刺激技术研究大学生在通过健身气功.八段锦的练习前后的大脑皮层功能性活动的变化,探讨健身气功.八段锦的锻炼对大脑皮层活动的影响,为科学安排健身气功课程、指导健身气功练习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7.
乾嘉时期,段玉裁和顾广圻在文献校勘问题上产生了一场影响很大的争论,顾广圻主张“不校校之”,段玉裁主张“定底本之是非与定立说之是非”。关于这场争论,后世或是段而非顾,或是顾而非段;或认为是吴、皖两派校勘家的门户之争,或认为是对校、理校的校勘方法之争。实际上,段、顾之争只是方法论上的不同,并没有对立性的分歧,不能断然当成是吴、皖两派校勘家之间的对立。段玉裁“定底本之是非”的原则顾广圻也在用,顾广圻“不校校之”的理论段玉裁也是认同的。段、顾之争直接推动了清代校勘学理论的发展,卢文招的“两通者但注其下”的原则,王引之的“三改三不改”论,都是这场争论的产物。  相似文献   
98.
王雷 《巢湖学院学报》2011,13(2):101-105
1916年袁世凯帝制覆亡后,北洋政局有向和平发展的可能,实力派和非实力派在约法问题上的反复争论,反映了这种走向。国民党、进步党急于分享反帝制果实,一味要求无条件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段琪瑞为实现南北统一而作出让步,《临时约法》再次恢复。  相似文献   
99.
从因声求义、经字互证、"四体二用"学说三方面探讨段玉裁对戴震文字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0.
根据唐人赵蕤所撰《长短经》,可以发现:《素书》并不是学术界普遍认为的宋人张商英伪造之书,而是古兵书《玉钤篇》;兵书称“经”最迟在唐代已开始,并非学术界通常认为的宋代;所谓“杜佑《孙子》注”并非学术界一般认为的只是抄曹操注和孟氏注而已,还抄了其他家《孙子》古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