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教育   337篇
科学研究   8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22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3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1.
神话的历史化是中国古代神话发生形变和质变,甚至散佚、消亡的核心原因。《史记》中的上古神话传说,词约而意丰,文短而时长,探索了神话传说与历史真实的关系,兼顾了实录原则和文学修饰的优长,既填补了上古历史的空白,又开启了《史记》五种体例的范式,是司马迁个人才识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作者对“神话历史化”的进一步尝试。以《史记》为例谈神话的历史化,不仅有助于全面、深刻地了解《史记》作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传文学名著的重要地位,更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神话的历史化进程。  相似文献   
112.
《史记三家注·酷吏列传》于“在彼不在此”一句之后注云“在道德,不在严酷”,奠定了后世对酷吏严刑峻法的批评,但是忽略了司马迁为酷吏及循吏这两类官吏作传的目的。太史公以史家之笔直述酷吏的言行,并非为简单揭露吏治的黑暗。结合《循吏列传》以及《太史公自序》可知,太史公所云“在彼不在此”应理解为强调吏治对于政治统治的重要性,而非前人所云道德。  相似文献   
113.
将残卷与传世文献比勘,在史实方面,可对曹植被频繁改封爵位及归藩时间有所确认。在版本方面,对有些中外学者的论断有所正误。在文字方面,于繁简字、正异体字有所辩证;于通假字、碑别字、敦煌俗字等亦有所简略考释。  相似文献   
114.
本将现台湾傅斯年图书馆藏敦煌写卷《降魔变》与罗振玉先生印入《敦煌零拾》的录进行重新对校,从而保留现存原卷的面貌。同时又以罗藏本真迹字,对《降魔变》的本研究作了新的补充。  相似文献   
115.
河西地区是唐王朝十分重要的边防要地,故唐代在河西地区设置了大量的军事防御机构,但历代传世文献对一些基层的机构多有缺失。通过敦煌吐鲁番出土文献对唐代在河西设置的镇、守捉、戍、烽作一钩沉补阙,以期能够管窥更或是重新构建唐代河西边防体系。  相似文献   
116.
敦煌石窟于阗国王画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阗国王供养人画像等形象作为一类独特的图像出现于敦煌石窟中,文章首先简略交代此类图像出现于敦煌石窟的社会历史背景,即是与五代宋曹氏归义军时期沙州与于阗的特殊关系密不可分。接着从图像学角度对该类图像进行了解读,分别探讨了于阗画像的宗教象征意义和邈真写真特性。最后又分别从供养人画像与洞窟窟主关系、洞窟新题材的出现及其相互关联两个方面就此类画像在洞窟中的性质与意义表明作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7.
鲁迅与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相距二千多年的两位文化巨擘。司马迁及《史记》对鲁迅的思想、文学创作等方面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鲁迅对司马迁和《史记》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司马迁是"文豪"和"雄于文"的"高手",《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可谓真知灼见。但鲁迅的论述也存在一些偏谬与误读,如指认司马迁是"道家",因记忆错误而张冠李戴等。总而言之,鲁迅对司马迁和《史记》的评说,可谓洞见与误读并存。  相似文献   
118.
唐五代敦煌牧羊业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乜小红 《家教指南》2001,(1):134-140
唐五代敦煌牧羊业较发达,有官营、专营、私营。羊在敦煌社会生活中的用途是食用、赐人、祭祀牺牲,羊皮制作冬装,羊毛用于纺织。牧子以举向羊司纳税。  相似文献   
119.
《史记》徐广注保留了六朝及六朝以前大量的《史记》异本的文献材料,这不仅对我们了解《史记》的原始风貌,流传情况,异本产生原因有重要的帮助,而且也为我们考证今本《史记》讹误状况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0.
司马迁著史极重"究天人之际",故<史记>记述各个历史时期无不注重"天"的观念.从<史记>的记述看,"天"的观念又是与时递嬗的:五帝时期的天以自然为主;夏商时期的天以宗教为主;西周的天则充溢着道德;春秋战国的天以人事为主导;秦汉之际,人们则从时势的角度来解释天.并且,在"天"的观念与时递嬗过程中,人的因素也一直在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