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64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1篇
综合类   4篇
信息传播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文章以<周礼>所载,结合考古及史料,对关乎周代玉器来源的有关制度进行了初步的考察.并认为,周王朝的玉器(包括玉料)来源,有王朝自营、王畿九赋、诸侯九贡等三个渠道;其中,王朝在国土内的"直取"和在直辖领土上的"赋敛"是主要来源,各邦国的"贡献",是其轻者.  相似文献   
12.
美国20世纪著名诗人翻译家维特·宾纳翻译的《玉山诗集》是《唐诗三百首》在英语世界的第一部英译单行本。宾纳在“散体”译诗思想的指导下,以独特的方式传译了唐诗的情感、语言风格和音乐性。宾纳创作的诗歌折射出他丰富的唐诗翻译体验,显现出唐诗意象、语言等“汉诗风尚”,是著名的“仿中国诗”。《玉山诗集》与仿中国诗为宾纳在英语诗坛赢得了盛誉,促进了美国现代诗歌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红山文化玉勾云形器研究回顾及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红山文化玉器的诸多器型中,玉勾云形器因形体硕大、造型怪异,成为首屈一指的代表器型,受到玉器研究者的特别关注,学者凡论及"红山文化"或"红山文化玉器",则必然要涉及玉勾云形器,还有多位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玉勾云形器进行专门讨论.本文对与玉勾云形器相关的研究资料进行梳理归纳,探讨其在研究方法上的不足与弊端,并将自己对该课题研究的一些不甚成熟的思考和思路提出来,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4.
元代“渎山大玉海”是我国第一件最大玉器,是琢玉工艺史上的杰出代表。最早研究“大玉海”玉质的乾隆帝释义“渎山”即“岷山”,但不产玉;周南全认为是四川之永康玉;我们自1998年首次认为是独山玉,后经亲自考察。探讨其玉质存疑、玉石原料特征、近距离肉眼观察及矿物学特征分析与对比,于2003年3月确认其玉质为独山玉。  相似文献   
15.
公元前742年至公元前688年这五十多年间是和氏三次献璞的年代。楚文王"伐申过邓"到南阳,才见到了抱璧而哭于楚山之下的和氏。文王让玉人理璞得璧。出产名玉的独山,山下有和庄,和姓至今生繁不息。以其时、其地,其山、其人论之,和氏璧必当出于南阳独山,和氏璧是今天的独山玉。  相似文献   
16.
玉瑞制度是周代基于人人关系而发展起来的玉器使用制度,关乎周代的“德治”、“礼治”。本文基于三《礼》、《左传》等先秦典籍所载,重点分析了周代的玉瑞制度所具有的重要政治、行政等功能。同时对玉瑞的本质内涵及其发展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独玉的成矿大地构造背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独玉矿床位于华北板块和华南板块之间的秦岭造山带中段,其成因与秦岭造山带的构造演化密切相关。利用岩石化学方法判别及ESCORT专家系统分析可知,独山岩体属于发育在秦岭洋洋壳上的岛弧火山岩,它为独玉的形成准备了物质条件。随着秦岭造山带的逐步形成,该岩体在断裂、挤压作用下被抬升至地表,从而形成孤立的岩体——独山岩体。  相似文献   
18.
林明 《图书馆论坛》2012,32(2):179-181
古籍"金镶玉"装订修补法是特殊的加衬纸修复法,始于明代,在清代被广泛应用于文献修复。金镶玉有多种做法,其外观呈蝴蝶装、线装等形式。因其对文献的外观改变较大,只有当古籍书叶边缘局部糟朽发脆而危及内文信息、古籍的天头、地脚或批注文字以外的空白处过于狭小等,才可以适当考虑采用金镶玉修补装订法来修复。  相似文献   
19.
《鹤林玉露》是南宋一部著名笔记,书中涉及的论诗条目较多,对诗歌和诗人也很有自己的见解,其中对唐代诗人杜甫尤为推崇。《鹤林玉露》在重视杜甫诗歌忠君雅正的思想内容的同时,也积极肯定了他在诗歌艺术技巧方面的成就。  相似文献   
20.
高濂的传奇《玉簪记》在晚明时期十分盛行,至今也在舞台搬演脱胎于《玉簪记》的《琴挑》《秋江》等戏曲。故事经历了笔记体小说《古今女史》、杂剧《张于湖误宿女真观》和小说《张于湖传》,张于湖的地位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中,在《玉簪记》中形成了其独特的形象特征,意义非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