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8篇
教育   1156篇
科学研究   31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10篇
综合类   34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3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154篇
  2012年   83篇
  2011年   89篇
  2010年   80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78篇
  2007年   91篇
  2006年   92篇
  2005年   85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77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接受修辞是一门年轻的课程。修辞表达和修辞接受构成修辞活动的两极,二者统一在同一的言语交际过程中,又各有不同的角色分工。本文试图从修辞接受的社会心理、社会交际、接受主体三方面进行论述,旨在说明修辞接受所具的社会性。  相似文献   
22.
《:生活大爆炸》是时下非常风靡的一部以"科学天才"为背景的情景喜剧,该片荣获了包括TCA奖和艾美奖在内的多个奖项。本文尝试从修辞的视域出发,分析人物对白中的修辞手法,如反语、曲解、反问、用典等,从而剖析其在人物性格刻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3.
马菁  杨卉 《海外英语》2011,(6):3-4,14
The theory rhetoric situation put forward by Bitzer is applied to the analysis of President Bush’s address on September 11. Such these essential elements as the exigence, audience and constraints will be illustrated to reveal the cultural and religious roots behind the September 11 terrorist attack.  相似文献   
24.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的字形修辞理论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以字形(含汉字的形体、标点、图符等书面因素)为修辞利用的材料,把字形修辞归入积极修辞,认为字形修辞有独特的功能。从整体上看,字形修辞理论是《修辞学发凡》修辞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汉语修辞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5.
《白话》是徐坤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典型代表。当代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似乎总是与反讽联系紧密,两者的结合也使文章尖刻而发人深省,并具有相当强的象征意味。《白话》中作者通过言语反讽、情境反讽和总体反讽等反讽类型举重若轻地展现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挣扎和生存困境,这三种反讽类型在徐坤小说《白话》中运用自如,一方面增加了文章可读性,一方面体现了作者对精英文化的消解。也因此,《白话》奠定了徐坤小说反讽的修辞策略,在其小说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6.
广告英语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告是以最简单的语言表达最复杂的意义,语言的魅力在广告语言中得以最充分的展示。本文从词汇,句法及修辞方面阐述了广告英语的特点。  相似文献   
27.
大量使用长句是科技英语的主要句法特点之一.科技英语中的长句的修辞功能分为五大类描述功能、陈述功能、定义功能、分类功能和指令功能.根据功能等值翻译理论,各类长句的译法应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28.
从客观上看,汉字修辞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而且具有重要的作用:汉字修辞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她是汉语修辞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为修辞运用者提供了另一种选择,并且体现了汉字对汉语的能动作用。  相似文献   
29.
认知是认识和理解对象,图式是认知方面的一种方式或途径,是达到目的一种手段。科技英语修辞和功能翻译均为达到不同语言互相交流的主要手段。从科技英语修辞和功能翻译所涉及的主要方面来看,从认知图式来理解翻译与修辞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30.
This essay examines a set of memoranda, speeches, and other official discourse issued during the Global War on Terrorism that transformed the legal paradigm under which the enemy was defined and authorized new norms of conduct previously prohibited by law. It argues that these texts employ “deconstitutive rhetoric,” defined as discursive action that undermines the existing legal status of those to whom it refers and produces a disarticulate, destitute subject by denying the individual access to the civic forums in which rhetorical agency may be exercised. The essay begins with an analysis of the use of deconstitutive rhetoric in the decision to legally re-define Afghanistan as a “failed state” in order to absolve the United States of treaty obligations with that nation. It then addresses the emergence of “unlawful enemy combatant status,” a new legal category not recognized under the international laws of war. The essay concludes with a discussion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s detention and drone strike policies, which have continued to use deconstitutive rhetoric to undermine the legal status of those captured and killed in the Global War on Terroris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