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8篇
教育   1156篇
科学研究   31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10篇
综合类   34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3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154篇
  2012年   83篇
  2011年   89篇
  2010年   80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78篇
  2007年   91篇
  2006年   92篇
  2005年   85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77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We analyze the so-called Socialism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in which nine South American governments turned to the left over the last 15 years. This South American socialist turn is seen as a delinking from the logics of dependency and pure neoliberalism. To explore the rhetorics that underlie this delinking process, we conducted both a macroanalysis and an intradiscursive rhetorical analysis of the inauguration and most significant speeches of all of the leftist South American presidents elected after 1999. We claim that a common critique of neoliberalism underlies the South American presidents’ speeches, which manifests through specific rhetorics concerning participatory democracy, social inclus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hen they became transnational, these delinking rhetorics crafted a decolonial critique that calls for more indigenous models of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52.
张伟苹 《海外英语》2014,(13):229-231
Automotive advertising language is mix of phonetics,vocabulary,rhetoric,syntax,and discourse language etc.,and owning a strong promotional effect which can functioned as a bridge between language expression and promotion system for essential products and consumers.As a kind of the commercial advertising,car advertising with its own unique language features not only for product considerably,but also enriches the advertising language.In order to analysis the car ads,this article draws atten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phonetics,vocabulary,rhetoric and syntax features,and aims to get a further and better analysis or understanding of the car ads Languages.  相似文献   
53.
2002年与2007年中国进出口贸易隐含碳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杨会民  王媛  刘冠飞 《资源科学》2011,33(8):1563-1569
本文利用瓦尔拉-卡塞尔模型,计算了2002年与2007年中国进出口贸易隐含碳量。结果表明:2002年与2007年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量分别为3.64亿t和9.81亿t,进口贸易隐含碳量分别为1.28亿t和2.70亿t;加工贸易隐含碳量分别为0.48亿t和0.96亿t。2002年与2007中国进出口贸易隐含碳净输出量分别为2.84亿t和8.08亿t,分别占当年国内排放总量的29.8%和47.4%。同时本文对中国进出口贸易隐含碳在日本、欧盟、东盟三技术水平情景下分析后,发现碳减排空间巨大。中国应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能源结构的调整、生产技术与管理水平的提高,尽快的走上低碳经济之路;同时国际社会应敦促发达国家兑现其对国际社会的承诺,承担与其相匹配的减排责任,并积极推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等向发展中国家扩散及加大对发展中国家资金的支持力度,从而实现全球经济发展与碳减排的"双赢",减缓全球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54.
55.
《越狱》是美国福克斯电视台于2005年推出的剧情类连续剧。该剧成功地展示了影视剧作叙事艺术的精髓。剧内对白为语用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语料,借助合作原则的理论对这些语料进行研究,不仅可以探索影视语言的语用与修辞特色,还有助于理解角色的成长以及进一步探究剧情矛盾发展的特征。  相似文献   
56.
A special mode of resistance, insolence, forced the Southern gentry to acknowledge a unique power among slaves: their speech. This essay (1) explains the lasting significance of the gentry's efforts to suppress slave speech, (2) recounts the elements of insolence according to ancient and modern authorities on rhetoric, and (3) illustrates how slaves suffered for using this discursive tactic effectively. The nature and limits of slave insolence illuminate several troubled dimensions of plantation society.  相似文献   
57.
巴赫金对话理论的修辞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赫金(M.M.Bakhtin)学术思想的核心和精髓是对话理论,其主旨在于强调一种积极的、崇尚个性、注重平等参与的人文精神,对话思想贯穿于他的语言学和符号学思想。虽然巴赫金不是修辞学家,但他有关修辞学的陈述都倡导将修辞学解释为对话,从而确认了话语的各种形式。巴赫金的对话概念极大地发展和丰富了修辞学传统,由此而形成的对话修辞学将巴赫金作品中和现代文化理论中所形成的新的概念应用于修辞学传统,给传统修辞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巴赫金的对话修辞学是一种检测我们与他人的观点以及检测我们自身的手段,尤其是对我们个体的和文化的差异的一种检测。从修辞学的视角来探讨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有助于对其理论能进一步加以审视和理解。  相似文献   
58.
陈望道的离合研究,是与其析字研究联系在一起的。他的析字体现了他重视汉字修辞的理论主张。以析字命名来源于顾炎武,把析字分为三大类来源于王观国。在此基础上,他广集例证后归纳了九个小类,离合则成为其中的一类。陈望道第一次明确地揭示了离合与析字的关系,而且他所列例证及其分析体现了离合中“作者离,读者合”的结构形式,同时也指出了离合的替代功能。但是,陈望道关于离合的研究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把离合看做析字的一个小类,把《郡姓名字诗》这首综合运用离合与减笔的诗作为离合的典型例证,没有体现离合的另一种形式“作者合,读者离”。  相似文献   
59.
口译学科作为一个新生学科,是一个多学科复合性的,以翻译学为基础的边缘学科。本文通过探讨口语学和口译学,厘清口译过程的深度认知,并且以认知语用的视角,从语音形式修辞技法、语义修辞两个方面阐述口译语篇的重构中的修辞研究。  相似文献   
60.
古今中外,通感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吸引了众多中外学者的眼球。在传统修辞学上,通感一直被认为是一种修辞方式。随着Lakoff和Johnson《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d By)问世,人们开始以全新的视角对通感进行审视。收集了有关通感研究的相关文献,并对此进行了分类梳理,以期人们对通感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