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4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044篇
科学研究   7篇
体育   35篇
综合类   63篇
信息传播   2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95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85篇
  2011年   106篇
  2010年   83篇
  2009年   81篇
  2008年   72篇
  2007年   110篇
  2006年   93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70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武当山是“北极真武玄天上帝”的得道圣地。武当山的各大道教宫观,奉祀的主神为玄天上帝,其从神系统庞大而复杂。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武当山古建筑群,是服务于玄天上帝神系的。武当山玄天上帝等神祗的奉神状况专题非常重要,它是武当文化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52.
谢榛为明代“后七子”之一,以诗著名嘉靖间,布衣终老。其诗以近体见长,能熔铸变化,较少模拟之习。尤精于五律,功力深厚,法度谨严,句响字稳,气逸调高,在明代诗坛上卓然自立。其议论时政、忧国忧民者深婉多慨、不乏英风侠概,感慨身世、思念故园者则情真笔老、深切感人。但也有不少诗格卑下之作,其弊则在过多依靠技法,从而缺乏鲜明个性和内在风骨。  相似文献   
153.
朱自清和俞平伯作为文学研究会的主要成员,他们都既是著名散文家、诗人,又是杰出的诗论家。但是后人对他们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了他们的散文创作上,而忽略了他们对新诗所作的贡献。本文力图通过比较他们的诗学观,试图从中找到他们和新诗运动初期的共同特质,还原他们在诗学史上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54.
在《诗经·小雅》中的145个“其”字句的基础上(重复出现不计),探讨“其”字的用法规律。“其”字作实词主要是代词和副词,作代词包括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在句首时全部是代词,可以作主语和宾语,在句中作代词时多是修饰名词的定语;作副词包括程度副词,时间副词和语气副词。作虚词时是助词、连词和语气词,作语词只有一例。  相似文献   
155.
对株洲炎帝陵“寻根祭祖”游的文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寻根祭祖”游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株洲炎帝陵自古被誉为中华文明源头的载体。炎黄子孙寻根祭祖、祭奠炎帝,体现了华夏儿女追寻民族根和魂,祭奠中华始祖的淳朴之心,更体现了中华民族祖先崇拜的原始信仰。  相似文献   
156.
苏奇印花布以民间粗布为印材,以镂刻纸板为主要印刷工具而制作的一种民间工艺美术品种。它产生于农耕时代中国印花布艺术不发达时期,主要印制家庭用的褥子、门帘、床单、枕头等装饰品。其色彩浓艳不俗、花的变形图案和协调对比,其艺术形式透露出浓艳的文化底蕴,它的纹样千姿百态,色彩清新素雅,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57.
作为晚明党争的主体,东林党在晚明政坛上煊赫一时,然亦不废声诗,在文坛上多有建树,因其地域不同而风格迥异。其中三齐之地以冯琦、公鼐、王象春上承乡贤前后七子边贡、李攀龙等推尊古风,格调俊雅,声名远播,堪称齐地三彦。  相似文献   
158.
在最初处理冲绳的问题上,日本政府一直担心冲绳会从日本分离出去,所以努力准备《对日和平条约》(又称《旧金山和约》)的签订,希望这些努力能起到一定的效果。日本天皇甚至向美国建言,把冲绳主权留给日本,而将军事基地权提供给美国。美国国务院远东局在签订基地协定之际,恰好利用了这个建议。  相似文献   
159.
春秋时期,一部分贵妇想要冲破性别角色的藩篱,走进政治这一禁区,她们以"乱政"为手段,来实现自己的愿望与目的,而其中又以齐国贵族妇女居多.齐国贵妇的"乱政"行为,可以归为为爱子争立、为情人争位、为掩盖私通而"乱政"三大类.齐国产生贵妇"乱政"的根本原因是父权制社会下的性别权力结构失衡,春秋时期特殊的时代背景则是其产生契机,而齐文化的特定结构又是其出现的地域因素.  相似文献   
160.
清朝康熙时期文字狱盛行,部分清初士子为避时祸,纷纷采取“明哲保身”的修身哲学,朱彝尊即是其中之一。“明哲保身”本来是一种劝人导善,积极入世的修身方式,但在王朝更替、社会动荡的时代背景下,士人学者却将之转化为消极苟安的处世态度。“明哲保身”涵义的变迁可以折射出满清文化统制政策对于士子学人的治学倾向及意识形态转变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