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855篇
  免费   478篇
  国内免费   445篇
教育   88024篇
科学研究   8098篇
各国文化   32篇
体育   6701篇
综合类   6084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835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69篇
  2022年   701篇
  2021年   2181篇
  2020年   2988篇
  2019年   2079篇
  2018年   420篇
  2017年   474篇
  2016年   523篇
  2015年   2958篇
  2014年   8064篇
  2013年   7372篇
  2012年   11277篇
  2011年   10885篇
  2010年   6865篇
  2009年   5954篇
  2008年   6615篇
  2007年   7834篇
  2006年   7178篇
  2005年   6136篇
  2004年   5096篇
  2003年   4407篇
  2002年   3696篇
  2001年   2863篇
  2000年   1593篇
  1999年   618篇
  1998年   311篇
  1997年   201篇
  1996年   163篇
  1995年   76篇
  1994年   62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81.
泰勒被誉为世界教育史上的“课程理论之父”,其哲学理论及教育思想对课程与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泰勒原理对我国高职课程改革产生了巨大影响。文章从高职课程目标的确立、课程的选择与组织和课程的评价等几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82.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通识教育理念倍受重视。通识教育理念体现在大学英语教育的教学性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诸多方面,只有使大学英语教育在教育实践中体现和融合通识教育理念,建构合理的通识英语教育模式,英语教育改革才能真正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883.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为农村中小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针对远程教育工程"光盘播放点、卫星接收站、网络教室"三种不同的模式,重视基于教学资源的教与学的设计,是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优化教学过程、促进教学应用的一种有效方式和途径.  相似文献   
884.
本文结合教学实际 ,探索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如何加强素质教育的问题 ,提出一些加强素质教育的新思路 .  相似文献   
885.
培养高师生创新能力,重点应放在培养其教学创新能力方面,本明确提出了高师学生教学创新能力的内涵。探讨了高师学生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886.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概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要阵地。为通过教学活动达到理论进学生头脑的目的,必须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全面改革,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887.
通过对192名中学教师的个人教学效能感与成就目标取向以及学生学习归因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教师个人教学效能感与成就目标取向存在显著相关;与学生学习的外部归因,如学生努力、环境影响有显著相关。其中16年以上教龄教师个人效能感与学生学习的努力、能力、环境影响、教师作用各内外归因都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888.
中国山水画是美术学专业教学的主要内容,要提高学习效果必须重视实践环节。要从重视临摹入手,继承传统;要强调写生实践与验证提高,通过实际训练锻炼学生的写生和创作能力,以及追求高远意境的品质。  相似文献   
889.
实现教学互动的关键在于"善教"与"乐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现教学互动的关键是教师的“善教”和学生的“乐学”。“善教”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服务意识.“乐学”是在育人的理念指导下对学生主体性的培养。互动式教学旨在使教学双方主动地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相互促动进、教学相长。  相似文献   
890.
诗性蕴涵着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跟我们哲思的背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文论的逻辑起正是由此展开,不论是“诗化”、世俗文化,还是诗的神性化,都是一种对感性的经验的依赖,这导致特性的泛化和诗化的文论意识的蔓延。我们的文论虽然逐渐观念化、抽象化,也构成了诗性的批评系统。但这种话语一旦定型、成熟之后,文论的意象的丰富性和创造性就会受阻。同时,面对西方的话语的大量的浸入,却有一种“失语”的迷茫。文论的现代话语的建立,必须正视这个现实,并进行了一种深刻的理论反思和学理的梳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