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54篇
科学研究   12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3篇
信息传播   1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Although the validity of knowledge is critical to scientific progress, substantial concerns exist regarding the governance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While research errors are as relevant to the knowledge economy as defects are to the manufacturing economy, mechanisms to identify and signal “defective” or false knowledge are poorly understood. In this paper, we investigate one such institution - the system of scientific retractions. We analyze the universe of peer-reviewed scientific articles retracted from the biomedical literature between 1972-2006 and comparing with a matched control sample in order to identify the correlates, timing, and causal impact of scientific retractions. This effort provides insight into the workings of a distributed, peer-based system for the governance of validity in scientific knowledge.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attention is a key predictor of retraction - retracted articles arise most frequently among highly-cited articles. The retraction system is expeditious in uncovering knowledge that is ever determined to be false (the mean time to retraction is less than two years) and democratic (retraction is not systematically affected by author prominence). Lastly, retraction causes an immediate, severe, and long-lived decline in future citations. Conditional on the obvious limitation that we cannot measure the absolute amount of false science in circulation, these results support the view that distributed governance systems can be designed to uncover false knowledge relatively swiftly and to mitigate the costs that false knowledge for future generations of producers.  相似文献   
62.
人的“形”“神”当以谁为“本”呢?从先秦到六朝这千年之久的时间里,我国古代哲人们在此问题上发生了论争。这场论争,主要是发生在无神论者和宗教神学的推崇者之间的。这场斗争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形神相俱”与“形神相离”之对峙,主要是发生在无神论者和儒教神学的推崇者之间的;第二个阶段,是“神灭”与“神不灭”之论争,主要是发生在无神论者和佛教神学的推崇者之间的。  相似文献   
63.
文章介绍了彩色等离子显示器显示动态图像时的干扰及其形成机理,主要将AC-PDP和CRT发光的异同进行了比较和研究,指出了彩色AC-POP显示动态图像时干扰的出现是由子场驱动重显不同灰度造成的,彩色AC-PDP在显示运动物体时,由于人眼的视觉惰性就会出现不同时间发光的不均匀,从而在人眼视点跟随运动图像移动时,在视网膜上出现了虚假的轮廓干扰.文章最后介绍了显示动态图像时减少干扰的方法.  相似文献   
64.
道家柔性管理思想对图书馆管理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图书馆管理体系需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智慧与经验,道家"无为而治"、"有无相生"、"柔弱胜刚强"等柔性管理思想,对当今重视以人为本、强调管理艺术的图书馆管理富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5.
女性词语纷繁复杂,历来对她们的研究更多的局限于表亲属类词语的探讨。文章通过整理汉语文献,从类型学的角度出发,着力厘清她们的来源,发现人类语言中女性称呼词语的来源与女性的身体、外貌、工作、住所等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6.
唐代是道教发展的鼎盛期,然而有关史料所载道士、女冠及宫观数字却未能真实地反映出唐代道教发展的规模。本文考察了唐代道教宫观,道士和女冠以及伪滥道众的实际情况,认为唐代道教发展声势浩大,各地道观林立,道徒众多,求仙学道之风遍及帝王公卿,工商百姓,对当时的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67.
文章从"史料学、考据学--史笔之要";"适度运用现代写作技巧";"北方方言的彰显";"三个少见的人物形象"四个方面分析了张峻的小说《历史在说》,从而得出:"冀军"不可小视;沉重的历史记忆;个性化的历史叙事特色的结论.  相似文献   
68.
假象是掩盖本质而并未表现本质。假象和本质的关系与真象和本质的关系绝然不同。假象是人们把握本质的障碍,是对本质的背离,人们只有识破假象才能使本质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69.
图书馆既是审美主体,又是审美对象,它既有丰富的外在美,又有深刻的内涵美。因此,在图书馆建设中,处处都应该有美的渗透。尤其我院图书馆正在新建过程中,各个环节更应该考虑审美的因素,处处围绕着“美”来建设。  相似文献   
70.
从冒名侵权三种不同的界定标准、其逻辑结构三类型、侵犯的不同权利及理论争鸣、笔补充观点四方面并结合新作权法说明冒名侵犯权利的庞杂性和强行理论分类本身及其在冒名侵权立法、司法实践中的非现实性、非必要性。通过对冒名侵权诸种绝对化立法倾向的缺陷分析,提出了立法、司法方法论、总体构思、具体方案及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