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69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4篇
教育   1428篇
科学研究   302篇
各国文化   91篇
体育   54篇
综合类   65篇
文化理论   19篇
信息传播   84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65篇
  2017年   84篇
  2016年   83篇
  2015年   57篇
  2014年   172篇
  2013年   613篇
  2012年   259篇
  2011年   161篇
  2010年   102篇
  2009年   179篇
  2008年   125篇
  2007年   180篇
  2006年   139篇
  2005年   116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76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51.
我国要在 2 1世纪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 ,就必须把培养高素质人才 ,尤其是把培养社会责任感、创造精神、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摆到突出的位置。这样 ,创造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但创造教育的期望与目的 ,与目前的教育教学现状有诸多相悖之处 ,如不转变教育和教学思想 ,对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创造教育也只是一句空话。  相似文献   
52.
This study explored the socialization of 118 Division-I student-athletes via the topics of memorable messages that they received prior to their arrival on campus. Ten topics were identified (i.e., desirable attitudes, hard work, physical skill or ability, opportunities, pride, inclusion, challenges, athletes as symbols, the importance of education, and the duration of college athletics) using first cycle coding and were subsequently categorized as either address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r experiences of collegiate student-athletes using second cycle coding. These findings continue to demonstrate that characteristics and experiences associated with roles are prevalent within athletes’ memorable messages but also highlight the inherent ambiguity and the contradictions regarding how to use these messages and balance the dual roles of being a student-athlete. This study provides a novel communicative lens for understanding athlete socialization but underscores the need to recognize receivers’ processing and application of memorable messages.  相似文献   
53.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及教育现代化的背景下,远程教育质量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不同国家或机构依据自身国情及教育环境,在不同的价值取向和质量观指导下,形成各自的远程教育质量评估体系。近十年我国远程教育质量评估文献表明:从外部评估角度来看,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的现代远程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在质量观、评估标准、执行者、过程及效果反馈等方面有各自的特征,且具有较好的实施效果。我国在建立远程教育质量评估体系时,可以在结合自身国情的基础上,借鉴他国的有益措施。  相似文献   
54.
我国教育技术起步较晚,大部分理念和技术都是从国外引入并逐步加以本土化的。国际交往对于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作用,作为我国首次全方位关注教育技术国际交往的研究,其意义就更为重要。21世纪以来,我国教育技术领域的国际交往越来越频繁,当前的主要途径有国内师生出访交流,国外学者来华作报告、进行合作交流,对国外学者进行专访对话,学者赴外参加国际会议或国内举办国际会议,以及翻译国外著作等。10年来,随着国际合作内容不断丰富,其研究越来越广泛并走向深入,主要集中在学科发展、远程教育和学习模式等10个领域。这些国际交往使我国教育技术学科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研究领域得到拓展,研究方法更加科学和规范。评估10年的国际交往,今后更应加强实质性合作研究,提高交流实效,重视国际项目合作,避免停留在表面或流于形式,要以一种平等合作、批判性、包容性的态度进行国际交流和对话。  相似文献   
55.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是一门发展着的前沿学科,是我院本、专科各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内容广泛,学习难度较大,尤其在学习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这部分知识时,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都认为是一重点,也是一难点。所以,本文将从一实例出发逐渐推导出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模型OSI/RM的教学内容,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什么是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相似文献   
56.
华语教学是特殊的二语教学,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华裔青少年具有在现实生活中自由运用华语进行交际的语言能力。但当前,一些认识因素、教学因素和环境因素严重制约着华语教学的“有效性”,只有实现华语教学目标的综合化、教学过程的交际动态化、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和教学环境营造的多样化,才是促进华语教学的健康发展、提高华语教学“有效性”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57.
师生交流的传播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师生交流是一个贯穿教育全过程的重要概念,对它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师生之间教学内容的传达上。该文以传播学的理论来分析师生交流的形式、手段、主要内容及不同定位产生不同的效果等,意在使师生交流在更宽的领域得到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58.
语言交际是一种复杂的人类言语行为,交际者根据交际目的、环境,对象以及各种随机因素的交互作用而作出言语决策.语言交际策略的使用不但要遵循顺应理论的原则,而且还受元语言意识的影响.减少不确定性和含糊交际,作为大家经常使用的交际策略,它们的最终目的都是实现信息的交换,满足交际者的需求,顺利完成交际任务.  相似文献   
59.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对外宣传报道材料的英译越来越重要。但对这类文本的汉英翻译不同于纯粹的汉英翻译,译者要把宣传效果放在第一位。译者在进行此类翻译时要照顾译文读者对我们的宣传报道的接受性,灵活运用增译和减译的翻译方法,搬掉影响读者阅读的绊脚石,从而保证我们的对外宣传效果。本文作者就如何应用这些翻译方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60.
This study explored the formation and expression of gender identity among 19 self-identified transgender individuals through the use of qualitative, in-depth interviews. Through the lens of the Communication Theory of Identity (CTI), we examined how trans* individuals form and perform gender identity, the tensions produced between identity frames, and the discursive strategies used to navigate those tensions. We identified the manifestation of three specific identity gaps: personal-enacted, personal-relational, and enacted-relational. Furthermore, we discovered four discursive strategies previously recognized for navigating tensions that emerge from identity gaps: closeted enactment, passing, disengagement, and label changing, and we identified a fifth discursive strategy—hyper-engagement—used to navigate these tensions.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se identity layers and discursive strategies collaboratively manifest and coalesce in response to specific communicative contexts. Our results are discussed within the resounding call for greater understanding of trans* identity formation and express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