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5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466篇
科学研究   21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50篇
综合类   112篇
信息传播   4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57篇
  2014年   172篇
  2013年   108篇
  2012年   175篇
  2011年   196篇
  2010年   148篇
  2009年   114篇
  2008年   129篇
  2007年   127篇
  2006年   93篇
  2005年   69篇
  2004年   71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31.
保山名士范仕义任如皋知县时,政绩卓著,1841年邀名画家汤贻汾等补禊于如皋城内的水绘园,汤即作《水绘园补契图》题诗赠之。书画精妙雄劲,众人亦题诗,历经苍桑共有42位大家题诗,书法皆称极品。今名画归国,令人浮想联翩,叹为观止。  相似文献   
132.
《汉书·艺文志》在我国文献学史及学术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但学界对“艺”“文”“志”3词及其关联状况缺少系统研究,这3词直接关系到《汉书·艺文志》的主旨和内容。“艺”“文”“志”3词在古代各有其独特的意义源流,在《汉书·艺文志》中,3词第一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辩证统一的系统。深刻体察其内涵,可以于此管窥班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阐释。  相似文献   
133.
"早晚"一词和"这"组合之后存在三种"时候义":言时间之早;言时间之晚;说话的这个时刻。这与现代汉语中的"这时候"同义。要区分"这早晚"的三种意义,可以在语表和句法结构上找到一些形式上的标志。"这早晚"和"这时候"经历了一个长期的竞争过程,并最终被"这时候"所取代。  相似文献   
134.
彝族是复合型民族,彝族的族源是多元的。在地缘政治上,彝族的形成和古蜀国、楚国、滇国、夜郎、南诏均有关系;在具体族源上,彝族的形成比较明显地与羌、濮、昆、叟、劳浸、靡莫有关。  相似文献   
135.
茅盾在《子夜》中塑造了范博文这个自认为是"革命家",却被人视为小丑;自认为是诗人,却让人觉得酸腐懦弱的人物形象。通过这个形象,小说体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命运的深切担忧。茅盾先生希望真正的知识分子,应该是敢于直面残酷现实,能够担当起民族道义的勇士。  相似文献   
136.
羿神话在先秦典籍中呈现为丰富、多义的形态,然而到了明清时期,羿的形象与故事再未被创造性发挥,只表现为上射九日的伟绩或代夏自立的恶行;而作家所持态度也异常鲜明,对前者褒颂赞扬,对后者嫌厌批判.这一方面使羿神话被定型化,在历代人的口耳相传中得以完整保存下来,另一方面却也严重制约了羿神话向文学移位时的多向展演空间.  相似文献   
137.
彝族传统花灯主要流行于云南红河、楚雄、玉溪、文山、曲靖、普洱等州市彝族聚居地区,是中原汉族文化和西南彝族边地文化交融的产物,主要源于彝族原始宗教祭祀活动,是一种歌、舞、剧相结合的地方民间戏剧,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民族风格。剧目丰富,表现形式多样,具有宗教、民俗、歌舞、娱乐等多种功能,也有祭祀性、娱乐性和庆贺性为一体的特点,也具有灵巧、大方、豪爽的审美情趣,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并将念、唱、做融为一体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38.
政府对传统文化所有者文化自觉意识的激发和培养是文化存续的基础。村寨文化精英在文化保护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文化所有者在文化实践过程中的利益博弈最终导致文化无法阻挡地调适和变迁。  相似文献   
139.
在凉山彝族地区,改革开放以后,法治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但由于其特殊的历史背景与传统文化,与其他地区相比,很多法治方面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流传于彝族民间的习惯法就是例子,它在凉山彝区地区直到今天都发挥着重要的秩序功能。通过对凉山彝族特殊案例"死给"现象的法社会学分析,探讨国家制定法与彝族习惯法的冲突及调适。  相似文献   
140.
伊蕾在其《被围困者》中,以诗的语言塑造了一个"被围困者"的女性形象,展示了女性在男权话语下的生存状态与生存体验,进而揭示出每一个生命个体在现实社会中的生存困境与生命悲剧。诗人从关于存在的追问孤独的体验中揭示出生命个体在现代生存困境中的极端体验。同时,诗人在极端体验中进行叛逆和突围,实现灵魂的救赎,从而体现了诗人对每一个属己的生命个体的最深刻、最本质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