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67篇
科学研究   16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9篇
综合类   6篇
信息传播   19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 毫秒
141.
贾樟柯以三峡大坝建设和移民为创作背景,以寻妻和寻夫为故事线索,以独特的角度展现三峡的美丽风光,以及库区人移民搬迁的矛盾心里与复杂的感情,反映出人的多面性.总之,《三峡好人》以真诚质朴的视觉画面传递出深厚的文化关怀.  相似文献   
142.
大同女学是近代苏州办学成绩优良、享有盛誉的女学堂,1909年的《申报》却有文章污蔑其浪得虚名,且师生之间有暧昧情事发生。苏州士绅随后进行辩诬。同年发表的小说《好姻缘》继续对大同女学进行攻击,是为典型的“谤书”。  相似文献   
143.
民族地区高校由于地处边远、条件艰苦、发展滞后等因素,难以留住核心人才的状况非常严重,对民族地区高校的持续性发展限制很大。本文着眼于现状,从三个方面提出一些看法,旨在希望给民族地区的高校留住核心人才指出一条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44.
析高校体育教育对健康人格形成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健康人格的培养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的主体之一。体育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已被视为使人现代化与社会化的一种途径。因此 ,充分利用体育教育的特点与优势 ,紧紧把握住体育教育的本质特征和学科特征 ,对大学生实施健康人格的培养 ,充分发挥体育教育在健康人格教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5.
全国地名中,有很多以“来苏”命名的。关于来苏的意义,自古以来说法不一。直至今日,很多以“来苏”命名的地方,多冠以苏轼游历过而得名。其实,这种解释过于牵强附会。在考证全国范围内,“来苏”地名的不同解释的基础上,考证苏轼平生游历各地的记载,最后得出来苏的本意是寄托人们一种美好的祝愿和企盼,后来才有“苏轼游历于此”的解释。但这种解释不仅仅是一种附会,更多的是表达一种对苏氏兄弟的敬仰与爱戴。  相似文献   
146.
"月"作为中国古典诗词中频繁出现的一个独特意象,除却它本身所具有的审美特质,更重要的是它跟诗人们的内心世界有关,而这种内心世界是一种关于"美好"的情感世界,那便是对故土家园、相亲挚爱的思念之情,对宇宙人生的深层思考,以及对自身人格风范的超然体验和赞美。  相似文献   
147.
康德的历史目的论与其道德和政治思想紧密相关。他考察了历史的自然目的和道德目的,揭示出至善是历史的最终目的,而至善又表现为各个国家之间的永久和平。通过把道德上的至善看作是政治上的永久和平,康德指出,道德与政治实际上是共契而非冲突的。这种共契是康德进一步统一实践哲学,从而完善其批判哲学体系,达到全面理解"人是什么"的进一步尝试。  相似文献   
148.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教学观察法、访谈调研法、逻辑分析法,探讨太极拳对大学生良好心理特征的教育教学.研究结果表明:太极拳的拳势及其理论,对大学生良好心理特征的形成,对大学生良好举止操行的养成,对大学生为人处事的和谐,具有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对大学生修身养性,端正人生观念,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9.
创先争优活动是我党在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举措,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网络已基本在高校群体中普及,充分运用网络平台,组建高校基层网络党支部、开展高校网络"设岗.定责.述职"活动、在学生网络社区开设红色宣传版块,以网络党建助推高校基层党组织创先争优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0.
In former Eastern Bloc nations, nostalgia is often seen as a dangerous pining for days under totalitarian regimes in the face of rocky transitions to democratization. This paper questions these judgments and instead proposes that the complexities of waxing nostalgic in post-communism will help us understand these transitions better. East German culture, in particular, has been at the forefront of post-communist nostalgia through its ostalgie movement. Wolfgang Becker's film Good Bye Lenin! has been touted as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example of ostalgie, and is used here as a text to examine the complex questions about looking back on everyday life during communism's fall. Through its use of nostalgic themes, the film simultaneously embraces and derides the Western values that became an indelible part of the post-1989 landscape, and thus serves as a reminder that a distinct East German identity may still exis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