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教育   114篇
科学研究   51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13篇
信息传播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31.
《诗经》"史诗问题"是20世纪初"西学东渐"的产物,它的学术观照的是将以《诗经》为代表的中国早期文学传统与以荷马史诗为代表的西方文学传统之间展开比较,其间涉及两种不同文化发展模式之间的差异。对这个问题的解答,中国学者或承认《诗经》中有史诗,或否定《诗经》中有史诗,从而呈现一种论争的态势,且一直延续到当下。因此,有必要对这个学术公案作一个梳理,探寻诸多学者给出各自解答的学理依据,检讨这一学术公案本身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2.
网络课程是信息时代条件下课程新的表现形式,在当今的高等教育教学中越来越普遍,如何把网络课程做出特色和新意就显得尤为重要。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现代化气象业务最为发达的区域之一,该区域拥有世界上最密集的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网。利用粤港澳大湾区教学资源的特色和优势,构建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先进气象雷达探测网,以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为引领,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无缝衔接,着眼于科教融合等新特点的“雷达气象学”网络课程。该网络课程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和先进性,可以为新时期大气科学类拔尖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133.
[目的]基于专利合作申请网络及链路预测,一方面揭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网络的结构特征,一方面挖掘科技主体间未来合作的可能性.[方法]基于粤港澳大湾区2016—2020年产学研合作申请专利数据构建无向加权网络,分析网络特征;使用AdamicAdar指标对大湾区专利技术合作机会进行链路预测.该方法能够明确现有合作网络情况,提升...  相似文献   
134.
我国各区域间发展水平不平衡,导致创新创业区域化发展趋势表现明显。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路径,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本文根据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高等院校教师问卷调查结果,围绕课程体系、组织领导、师资建设、教学管理、机制保障等五个维度,探究三个区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差异。研究发现:三个区域在五个方面都存在差异,其中,长三角地区创新创业教育总体建设水平靠前,京津冀次之,粤港澳地区稍有逊色;与此同时,组织领导和机制保障差异较大,师资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基于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5.
当前,广东职业教育面临"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和教育现代化等多项重要战略任务。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只有通过治理结构、内涵建设和功能转变等多方面进行价值整合,才能适应新的发展机遇,实现多重发展逻辑的整合,获得更大发展机遇。本研究可为其他省份多项战略任务下的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6.
王云  杨宇  刘毅 《中国科学院院刊》2022,37(12):1796-1806
粤港澳大湾区的科学研究发展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科学研究对于技术创新的贡献不足,难以满足粤港澳大湾区庞大的产业创新需求。提升科学研究能力,促进科学研究基础与产业创新需求对接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必然要求,对大湾区科技、产业和经济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构建粤港澳大湾区10个产业的科学研究-产业创新协调数据集和关联度指数、相对发展度指数等,厘清了1997年以来粤港澳大湾区科学研究与产业创新间的协调发展关系,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科学研究与产业创新间的演变和交互规律,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研究发现,粤港澳大湾区的科学研究与产业创新的协调水平呈现整体上升趋势,但各产业的协调水平呈现出差异性。文章关注的10个产业中,通信技术、集成电路已达到优质协调水平,海洋工程装备仍处于初级协调阶段,其他产业均处于良好协调水平。科学研究的规模优势与竞争优势对于协调水平提升具有动态性,这启示要注重结合创新的规模效应和竞争优势,高度关注原创性和引领性,着力形成区域科学研究的特色优势。  相似文献   
137.
基基于政策主体、工具与目标的分析框架,比较研究粤港澳大湾区2010年及以后颁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研究发现:广东产业政策主要由广东省政府颁布同时强调与港澳合作,香港产业政策主要由粤港两地政府共同颁布,澳门产业政策主要由澳门特区政府颁布且与粤港合作程度较低;粤港澳三地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阶段的变化不断适时调整产业政策工具的使用,但均强调环境型工具的使用;大湾区在宏观层面上的产业政策战略目标较为一致,但在微观层面上呈现地方差异性。基于政策文本分析,明确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存在政策工具和目标关联模糊、产业补贴存在弱化市场机制的风险、产业政策导向的资源配置不均、产业政策与配套政策缺乏联动主要问题,并根据问题导向从政策工具的选择使用、政策体制的适应调整以及产业政策的协同性维度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38.
Globalisa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 have caused dramatic worldwide changes in the character and functions of education, particularly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search for global competitiveness, many emerging economies have begun to expand their higher education systems, which ha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gher education and graduate employment. Recently,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studies have suggested that increasing enrol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does not always promote upward social mobility, and can intensify inequality in education. This article critically examines the impact of the expans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East Asia on graduate employment and social mobility in the context of an increasingly globalising economy and changing labour market needs. The article discusses emerging trends in the Greater China region, with a particular focus on Hong Kong, Guangzhou and Taipei, and argues that the massific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has not necessarily led to more occupational opportunities for youth or opportunities for upward social movement, particularly since the significant changes in the global labour market after the 2008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On the contrary, the intensification of ‘positional competition’ among college graduates seems to reflect growing social inequality.  相似文献   
139.
将能源和环境作为投入要素纳入传统的产出密度模型,就工业集聚对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机制进行理论阐释.在此基础上,以2003-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9个城市的数据为样本,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对城市绿色创新效率进行测算,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实证检验工业集聚对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结果 表明,粤...  相似文献   
140.
Following its late nineteenth-century emergence as an important element within federalist thinking across the British Empire, the idea of Greater Britain lost much of its political force in the years following the Boer War. The concept however continued to retain considerable residual currency in other fields of Imperial debate, including those concerning policies and practices of education across the Empire. This paper explores aspects of such debate by examining the intellectual contexts, theoretical assertions and conceptual formulations deployed in relation to questions about education, leadership, Imperial unity and racial identity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These issues are illuminated by an analysis of proposals by the Imperial theorist E.B. Sargant for the educational “colonisation” of the Empire of white settlement by “daughter” schools transposed from the traditional public schools of the metropole and staffed by teachers conceived as “the regulars of the Sta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