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2篇
  免费   1篇
教育   219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5篇
信息传播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在传统与现代交织的20世纪前期的欧洲文坛上,斯蒂芬*茨威格这位"以德语的创作赢得了不让于英、法语作品的广泛声誉"(托马斯*曼语)的奥地利籍犹太作家,以天才的笔触,打开了人类心灵的门牖,描绘了一幅幅"人的精神受难图",一张张"形象化的心电图",表现了笔下人物畸变的精神世界.他巧妙地借鉴与运用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把对人的心灵的探索与开掘作为自己审美观照和艺术表现的主要对象.  相似文献   
32.
意识流文学的生成远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形成之前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意识流文学的生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的说法是常识性错误。意识流文学和精神分析有本质的区别。西方意识流小说理论家认为意识流文学的本质是心理真实 ,西方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拒绝将意识流纳入精神分析轨道 ,乔伊斯和精神分析派在学理上两不相容。因此 ,把“性本能”作为意识流文学前提的“意识流文学性本能规定”说是一个无视事实、违背学理的虚假命题。“意识流”在上世纪 2 0年代和 80年代两次涌入中国 ,“性本能”论或谈性色变都是错误的。正确认识意识流文学的本质在我国有着现实和长久的意义。  相似文献   
33.
大学生越轨借阅行为的心理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就高校大学生读者群在图书借阅中所发生的几种越轨借阅行为进行社会心理分析 ,并从大学生的教育、自律、图书馆强化管理等角度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34.
王国维的<屈子之精神>与梁启超的<屈原研究>是屈原研究的经典之作.王国维侧重于从地域文化分析屈原性格形成的原因,梁氏则较为注重心理学的阐释.在他们运用知人论世、文学阐释等研究方法的对比中,亦可管窥2人学术研究风格的"和而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35.
现代西方哲学从主体性哲学向主体间性哲学的转向有其重要原因:一是主体性哲学自身存在问题,二是主体间性哲学有可能为主体性哲学无法解决的现代诸多问题提供解决思路。主体间性哲学经由胡塞尔、海德格尔和布伯的阐发,已经取得了较为深入的发展。如今,主体间性哲学已经成为了理解和解决当今时代问题的重要哲学基础,因而对于主体间性哲学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当代著名哲学家哈贝马斯将主体间性作为他交往理性和商谈理论的前提,形成了他的主体间性思想。齐泽克则认为主体在象征性认同之前必然要借助于主体间性,否则主体的象征性认同就是不可能的。同时,齐泽克通过论证自我意识具有双重化特征,而将自我意识的双重化视为主体间性的基础。因而,齐泽克的主体性是建立在主体间性的基础之上。综合来看,由于融入了精神分析的内容,在对主体间性的基础研究方面,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齐泽克比哈贝马斯走得更远,也在某种程度上更接近马克思。  相似文献   
36.
心理学以实证主义为逻辑起点迈上了科学化的道路,而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是9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一种新的思潮,它反映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的信息社会,从产业商品过渡到消费商品时期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社会心态。从后现代思潮的角度重新审视心理学的发展,是能够从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中找到渊源的。未来心理学的发展只能是在正确理论思想指导下,沿着正确的道路不断前进。  相似文献   
37.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及其人性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是所有人格理论中最为全面的和著名的,其核心内容强调潜在意识动机的存在以及性和攻击本能的重要性.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产生的背景及主要内容反映了其理论决定论、悲观主义、因果论、潜意识动机及生物学因素等人性观.  相似文献   
38.
《洛丽塔》男主人公亨伯特的悲剧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洛丽塔》中存在大量对主人公亨伯特内心世界和无意识领域的描述,与弗洛伊德的性本能理论和人格结构理论有很多契合之处。弗氏的这些理论为分析亨伯特的人生悲剧提供了新的视角。亨伯特幼年时期两次失败的性经历,以及成年后他的白我、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动态失衡是他的心理病因,同时也是他人生悲剧的根源。  相似文献   
39.
与经典爱情故事通过女性作为客体的地位和她的吸引力来描述她的性欲不同,方方的小说出现了一些能和阳具独尊相抗衡的女性形象。方方对男权社会贬抑女性的性内化的认同,使这些女性被丑化,同时她们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及其抗争也被漠视,但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和青春时代置身底层的经历使方方仍向我们展露了部分真实。本文试图恢复这些张扬自身欲望的女子的真面目,为某些女性意识薄弱的文本提供一种抗拒性阅读,为方方的新写实小说开拓全新的阐释空间。  相似文献   
40.
抒情诗中重要的爱情诗是如何创造的,诗人的心理、生理有何特点,诗人的动机,诗人在爱的和谐或矛盾中有怎样的关系,以及爱情诗如何超越,本文作了几点心理性精神分析:即爱情诗产生动机、爱情诗创造内在力量、爱情诗的结晶之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