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4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8篇
教育   645篇
科学研究   30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20篇
综合类   33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2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67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21.
19世纪70年代郭嵩焘就认识到西方富强的本源重视商务,保护商民,民富是国 强的基础;政教修明,以法治国,君与民交相维系;重视科学,发展教育,培养有用人才。并指出西方也有自己的文明。从而回答了为什么要学习西方和怎么学的问题,其思想水平超过了同时期先进人士,并因此奠定了他作为一个启蒙思想家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722.
东晋玄言诗风盛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佛教对当时文人浸染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由于佛教的影响 ,孙绰、许询等玄言诗人一方面继承了郭璞五言诗创作以玄理入诗的作法 ,另一方面又扬弃了其中与玄理相伴的神仙家言 ,使得郭璞诗中尚存的“坎咏怀”的内涵与“飘飘而凌云”的审美感受消失殆尽 ,导致《诗》、《骚》体尽、“淡乎寡味”的玄言诗创作成为一时风尚  相似文献   
723.
郭麐乃清代乾嘉道时期著名诗人、词人,浙西词派后期代表人物,其生平虽有研究者涉足,但仍有揣误,对郭麐文学研究造成误识。文章从郭麐最初之别号及其早期别号变化情况、参加举业的次数及期间的思想变化、迁居流寓及原因等三个问题着手对其生平进行考论,提出了若干新的观点和思路,以便为深入研究郭麐其人、其文学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724.
郭沫若以西方现代生命哲学为导引 ,融贯古今中外哲学要义尤其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宇宙观阐发自己的人生追求 ,在对社会历史的积极参与和改革中追求个体生命价值的最大实现 ,并在个体价值的实现与自我超越的律动中求得与社会宇宙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725.
郭嵩焘与刘锡鸿之间的矛盾与纷争,各种近代史著述均有论及。笔者认为郭、刘二人分岐中性格冲突是主要的。嵩焘之弟昆焘亦有言曰:“度家兄情性,终非能作自了汉者。独其平日待人以诚,而不甚鉴别,常恐为人所误,须得良友辅之乃妙,细思而未得其人也。”此言可谓郭、刘二人矛盾的恰当注解。  相似文献   
726.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对中国新文学的影响深远。郭沫若的小说创作鲜明地印记了这一理论的影响。郭沫若运用弗氏理论尝试文学创作的实践过程和创作成果,表明了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与思潮这一历史与现实的重要命题,总结和展示了弗氏理论对中国新文学创作的指导性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727.
728.
西方之行,使郭嵩焘看到了西方的富强,当时的清王朝却日薄西山。面对中西发展的巨大落差.郭嵩焘提出了振兴中华、实现中国近代化的主张,从而构建起了自己的思想,体现在:对“中体西用”思想的突破;“工”乃富国之本;世界文明的多源观;顺应时代变革的外交观;服务于现实的教育和人才观等。这些主张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具有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729.
当代视野下的郭沫若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就郭沫若研究的回顾与展望、郭沫若研究的史料梳理和文献建设、郭沫若作品研究、“沫若文化”内涵及其作为推进文化强市的资源的研究等议题进行了研讨。这次研讨会总结了以往郭沫若研究中的经验和教训,明确了郭沫若研究史料整理工作的急迫性,彰显了郭沫若所表征的先进文化精神,对于深入研究郭沫若乃至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文化、历史都具有突出的意义。  相似文献   
730.
钟嵘在《诗品》中认为刘琨、郭璞变革永嘉平淡诗风系因“彼众我寡”而告于失败。然而,刘、郭的失败并非仅仅因为人数上的“彼众我寡”,还与“彼“”我“双方的社会地位有关,其中更重要的原因还是东晋政坛的权势之士大都喜好清谈,贵玄崇虚,所以在他们的推动下,平淡诗风在东晋得以传承,并最终促成了玄言诗在东晋的兴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