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4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8篇
教育   645篇
科学研究   30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20篇
综合类   33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2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67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41.
北宋诗人郭祥正的诗歌创作在当时和后代都有很大影响,其山水景观题咏诗创作数量众多,为我们生动地描绘了安徽、江西、湖南、河南、福建、广东等地的自然、历史、人文景观,尤其侧重描写安徽宣城与当涂两地风光。山水景观诗创作与诗人当时所处的地理与文化环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42.
《女神》以其狂飙突进式的“五四”时代精神而斐声文坛,奠定了郭沫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本文从美学角度解读郭沫若的《女神》,分析了《女神》崇高美的表现形态和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743.
由于语言和文学以及文化的天然内在联系,大学英语教学中不可能忽视学生英美文学意识与能力的培养。然而,面对文学意识与基础十分薄弱的理工科类学生,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培养他们的英美文学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英语综合素质,这是一项值得英语教育者研究的课题。本文将从教学实践出发,结合Halliday语言功能学说中有关文学层面观的理论对理工科类学生文学能力培养的途径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744.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社会影响最大的历史小说,清代史学大师章学诚评之为“七实三虚”,大部分有史实依据.《演义》涵盖了从东汉末豪强混战到西晋灭吴,历时九十多年,各路豪强为占夺地盘,争战不断,全国人口低谷时比东汉末减少60%.以约4400万人生命的代价形成三分局面,说不上正义性属于何方.各方逞勇斗智,奇谋百出,尽显武勇、诡略之极致.富有戏剧性和智慧、人性等教育意味的三国史事人物,在流传过程中不断丰富,特别是宋元时期,市民文化繁盛,“说三分”是最受欢迎的说书节目,进而加上皮影戏、演唱并发展为杂剧,故事更丰满,人物特色更突出.说书的话本经加工成“评话”,现存元代至治年间所刊《全相三国志评话》回目与《演义》大体相符,罗贯中当是以此为基础,根据史书并杂采野史资料进行创作.现知《演义》的早期刊本为1494年本,距罗氏在世已约百年,学界对其作者和成书年代尚存歧见.  相似文献   
745.
《澹游集》成书于元末,为著名诗僧来复所辑,国家图书馆藏有清抄本。该集有着较为独特的文献价值:其一.上编作者中,有94人之诗仅见于此,未见于任何元诗总集、别集,存佚诗数量在200首以上。其二,《澹游集》卷上诗序、书信,卷下文章,有25篇为《全元文》所遗。其三,《澹游集》所载诸人多附有小传,介绍其字号、籍贯、生平履历等,是元末东南诗坛研究的重要资料,可补史志之阙。  相似文献   
746.
郑海文 《科教文汇》2014,(17):113-113,141
文章主要以郭熙的《早春图》为例,从道家“反者道之动”、“道法自然”的角度分析了郭熙的作品,争取以一个更加立体和开放的态度去看待郭熙的作品。  相似文献   
747.
郑海文 《科教文汇》2014,(19):139-139
通过郭思为其父整理的《林泉高致》为基础资料来分析郭熙的《早春图》儒道思想结合的特点。并进一步指出郭熙的《早春图》中儒道思想是平分秋色的,像是骨骼和血肉的关系。  相似文献   
748.
"■"和"燀"均见于《说文解字·火部》,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认为"■"字系"■"字的讹误,从火"■"声,属侵部,与属谈部的"惔"旁转。本文从甲骨文字形入手,认为"■"在造字之初其实与"燀"同为一字,从火单声,而"单"与"惔"在上古的读音非常相近,这样就对"■"的字音字形做出了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749.
In the period between 1890 and 1910, British sport flourished in a rapidly modernizing Brazilian city. São Paulo boomed as a coffee export centre for the global market, growing into the second largest metropolis in Brazil. New businesses and industries developed and thousands of immigrants from around the world migrated to the expanding South American city. Along with the flow of new residents came new ideas, new attitudes, and new lifestyles. British sporting customs particularly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São Paulo’s wealthy elites and expanding middle classes who saw in these habits the potential to advertize their commitment to modern ideals of civilization and order. The new British-style sporting clubs that sprang up in São Paulo conferred the cultural capital that the leadership castes needed to gain and maintain their hegemony in the city’s rapidly changing social landscape. São Paulo’s press circulated these new sensibilities and revealed that the city’s sporting enthusiasts both reproduced Westernized norms and re-signified athletic sensibilities to fit Brazilian social patterns.  相似文献   
750.
曾国藩与郭嵩焘兄弟互相了解对方的优点和缺点,互相关心爱护,互相指出对方的缺点和错误,处心积虑地为对方出谋划策,希望对方功成名就,他们之间的友谊堪称深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