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9篇
  免费   9篇
教育   744篇
科学研究   18篇
各国文化   7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24篇
信息传播   3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65篇
  2011年   111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80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本文以理性和新的思维对早期第三党的历史作重新认识, 客观地分析他们提出的思想主张, 充分肯定了他们对中国革命作出的可贵探索和贡献。就第三党一些有争议的问题, 提出新的见解和观点, 力图突破传统的定性标准束缚, 给予它一个公正、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92.
张之洞长期治理的湖北武昌成为辛亥革命的策源地。他所创办的近代实业在客观上为武昌首义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打下了坚实的阶级基础。他所创办的近代教育在客观上为武昌首义奠定了牢固的思想基础,同时也提供了坚强的骨干力量。他所编练的新军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种豆得瓜”,张之洞确实不自觉地充当了辛亥革命酿造师的主角。  相似文献   
93.
马克思民族殖民地问题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它产生、形成于垄断前的资本主义时期,对俄国十月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乃至世界反帝反霸反殖斗争有重要意义。依据这一思想,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中国的实际,揭示出中国变成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的根源,指出了在中国消灭殖民统治的根本途径;正确分析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阐明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和前途等一系列问题;创造出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并结合国际形势发展,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指出了第三世界国家和人民是反帝反霸反殖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94.
大革命时期陈独秀曾在一定程度上正确地认识到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和农民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主力军作用,并且力图在实践中贯彻,但是,由于其指导思想的错误,使已经获得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成果付诸东流,结果导致大革命的失败。  相似文献   
95.
文章探讨的问题是除了革命党人的打入和策反外,促成湖北新军辛亥首义的其他外部条件是.晚清政局的变化及相关之财政状况、波澜壮阔的革命风暴与报界的宣传、党人的革命策略及宝善里事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96.
在"文革"极其艰难的日子里,叶剑英想方设法,将"文革"对军队的影响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加强军队干部的队伍建设,在动乱中保持军队的稳定,保证了国家的安宁。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文革"时期叶剑英的军事干部理论。  相似文献   
97.
大革命时期,许多中共党人都论述过国民党左右派,谈得最早、最多的是陈独秀。其论断集中体现在对国民党左右派划分标准、代表的阶级利益、队伍构成以及分化等问题。这些认识既包涵着积极成果,也存在着历史局限。  相似文献   
98.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学生运动是中国革命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国革命起了先锋、桥梁作用,舆论宣传作用,支持配合推动作用。所以如此,是因为青年学生从爱国主义情感出发,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听从党的召唤,服从党的领导,自觉担负起了救国救民的重任,自觉走上了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  相似文献   
99.
辛亥革命成功原因再探--与太平天国失败原因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平天国和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两次影响深远的革命运动,前被请政府镇压,后成功地推翻了清王朝和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其迥然不同的结局是由二领导阶级采取的不同斗争方针策略和所处的不同的社会环境决定的。  相似文献   
100.
梁启超作为“诗界革命”的始作俑者和主要提倡者。源于思想深处深沉浓厚的历史意识,在讨论近代诗学的过程中,融入传统诗学的“诗史”精神,又将之与近代以新民为主旨的启蒙思想紧密联系,为新诗学的发展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