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880篇
科学研究   11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34篇
信息传播   2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78篇
  2011年   89篇
  2010年   64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91篇
  2007年   78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69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本文从培养人才、教材建设、教学法和教书育人几个方面论述了朱梧槚的数学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02.
朱自清、朱光潜的写作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写作理论史上,朱自清,朱光潜的研究成果是很有价值的理论遗产。“二朱”身为名作家,学,兼具中西学术,语的深厚修养,在写作理论方面的建树更具视野开阔,见解深刻的特色,当前写作理论应认真研究,从中汲取营养。  相似文献   
103.
朱子家族与湖州的关系源远流长,其先人入后裔在湖州留下了许多故迹和遗址,其中长春书院既是朱氏在湖州的宗庙,后是朱熹亲自题额的少数几个书院之一。对长春书院的考略,不仅有助于对湖州历史文化的进一步认识,而且也必须将推动朱子学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104.
朱生豪翻译莎士比亚戏剧过程表现出的是爱国主义的担当责任与文化传播的使命意识,他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莎学史与中国翻译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5.
清代虽以"汉学"著称于后世,然而有关四书的研究却始终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大宗,汉魏古注一直没能占据文化界的主流。除了外因科举制度外,更自有其内在的因素。朱注较之汉魏古注有三大优点:一是在义理上适应了后期封建社会的需要;二是在审文义上远轶古注,训诂考据亦大体正确;三是简明。可见朱注之通行,符合学术的自然规律。但值得注意的是,汉魏古注的"精华"大都在朱注中继续焕发着活力。从纯理论上看,一部书的诠释空间限制了其注本之间的差异。宋儒与清儒的起跑线没有绝对的、不可逾越的差距,朱学王学在义理上的分歧所占四书五经章句之比例亦微乎其微。只有达成这种认识,我们才可能全面地认识和评价清代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依然通行的原因与意义。  相似文献   
106.
朱执信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的著名理论家和活动家,他始终不渝地宣传和捍卫孙中山先生倡导的三民主义,承受孙中山先生的“平均地权”思想,提出了土地国有的主张,并对土地国有的意义和必要性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07.
《朱子〈论语集注〉初探》一文认为:《论语集注》在注音、释义方面是以唐初陆德明的《经典释文》"为依归"。其实,对于《释文》的注音,《集注》是批判地继承;《朱注》在释《论语》经义时,只是偶尔采取《经典释文》之说,更多的是采择比《经典释文》早的古注、小学类的书的释义以及其它较早文献的解释。  相似文献   
108.
清初经学的复兴,本着经世之目的,虽有尊汉抑宋的倾向,但仍然是汉宋兼采;随着满清政权渐趋稳定,统治者的官方价值体系的选择,理学由清初仍对王学的回护明显的转向尊崇、笃信程朱理学;对陆王心学总体的抑制与驳斥,黜空谈心性的空疏转而强调尊崇实学、实用躬行。  相似文献   
109.
明代杰出的乐律学家朱载堉,在其代表性著作<律吕精义>中,曾选取了若干古琴谱作为范例,阐述对古琴艺术的见解,尤其是对相传为舜帝所作的<南风>歌,更详加解说,并于其中融汇了古代礼乐文化的丰富内容.朱载堉的古琴论的文化蕴涵可归结为三个方面:其一,古琴谱构成的象征意义;其二,古琴曲风格的教化作用;其三,古琴歌辞句的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110.
“朱子读书法”是朱熹总结出的指导学生读书学习的经验,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六个方面,贯穿着对教学方法、读书原则、学习策略、学习态度等方面的理念。文章通过对“朱子读书法”各个方法的剖析,提出了四点启示,藉此希望对我国高等教育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