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6篇
  免费   2篇
教育   176篇
科学研究   11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7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22.
本期论坛主要讨论科学哲学学科建设的立足点、科学理论的进化结构、海德格尔的技术哲学思想以及费耶阿本德的后现代科学哲学。曹志平博士认为 ,科学哲学从哲学思潮到哲学学科 ,是一个树立范式 ,消解范式 ,进而寻找范式的过程 ;胡光博士认为 ,把科学理论视为一种进化结构为现代科学认识论提供了一个具体的发展模式 ;宋文新博士认为 ,海德格尔的技术批判的宗旨是克服形而上学 ,寻找哲学发现的新方向 ;王书明博士则将费耶阿本德的后现代科学哲学定性为有限理性论。  相似文献   
23.
海德格尔技术观的后现代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通过对海德格尔技术观的解析 ,揭示了海德格尔存在主义技术哲学思想的精髓。以海德格尔技术的本质———座架为基点 ,提出了海德格尔技术观是艺术审美观、生态伦理观和未来发展观的新论点 ,并从后现代主义视角 ,探析了海德格尔技术观的后现代精神 ,展示出海德格尔技术哲学思想的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24.
25.
海德格尔的人学思想与传统人本主义有根本的分歧,他认为人不能像定义物体那样来定义,人的存在是一种"在世"的状态,是一种过程性的存在,"在世之在"和"与他人共在"是人的存在和显现的过程,而不是传统人本主义人学理念中的被规定了的先在本质,海德格尔的这一思想无疑是对人本主义恩学理念的消解.  相似文献   
26.
海德格尔认为,他的道路和道家的道之所以一脉相承,不是说二者都指称着由此达彼的桥梁,也不是指称通达天地、贯通阴阳最终存在意义的道路。海德格尔认为他的道路和道家的道含藏着思悟道说的一切神秘。道路和道家之道作为本源之道是使天地万物成其自身的渊源。  相似文献   
27.
管理虽是一门经验性科学,但其基础性问题却属于哲学范畴。从某种意义上说,管理是人的哲学的复兴,也是人的主体性认识的苏醒。不论是梅奥的理论在人际关系领域具有前瞻性,还是海德格尔在生活方式上表现出对现实生存境遇的关照,人的因素都是他们思想当中共同的"根",他们的思想因而在不同的层面上蕴涵着对人类生存状况的反思。本文旨在基于梅奥与海德格尔思想对话的平台,在二者之间打开一个缺口,尝试在哲学语境下给予"霍桑试验"一种无偏颇的全新诠释。  相似文献   
28.
闫伟 《惠州大学学报》2009,(1):21-24,104
海德格尔认为尽管技术的本质是集置,技术在摆置和促逼自然的同时,也摆置和促逼着人,但在技术那里,仍有存在在。只有存在在,技术才在。技术,也属于存在自我运作的领域,在它那里有着存在的现身。技术与艺术/诗在生活世界中并行不悖,因此人若要在大地上诗意的栖居,就必须既需要艺术/诗,也需要技术来为人类服务,如此,人才有可能建设一个和谐的地球,这一人类共同的家园。  相似文献   
29.
在海德格尔看来,传统的对爱之为爱的追问都奠基于一种形而上学的提问方式之中:存在者是什么。这种提问方式之所以产生的原因是爱由爱恋转化为爱欲。海德格尔想要恢复作为源出和谐状态的爱念。而德里达认为海德格尔的哲学是一种在场的形而上学。他根据踪迹思想对海德格尔的爱之为爱的概念进行了解构。  相似文献   
30.
海德格尔通过现象学方法建立了一种以“此在”为核心的生存论诠释学。有别于传统的解释学,它重在从生存论的视野中对“理解何以可能”的问题进行考察。由此。理解从认识活动的一种派生现象转变为人类经验的基石。理解并非是解读作品或文本现象,而是在镜缘性中把握一种可能性。解释则是把理解中所筹划的种种可能性整理出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海德格尔使诠释学探究的主题与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的转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