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21篇
  免费   7篇
教育   1740篇
科学研究   21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58篇
信息传播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154篇
  2013年   135篇
  2012年   180篇
  2011年   200篇
  2010年   162篇
  2009年   136篇
  2008年   129篇
  2007年   155篇
  2006年   122篇
  2005年   92篇
  2004年   80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66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7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01.
本杰明是都市文化研究中的重要人物,他从文艺批评对现代性文化进行探讨入手,以拱廊街计划为核心进行了现代都市文化的研究,对现代文化中的文明和野蛮的交织进行了分析,这是启蒙辩证法的先兆甚至核心。  相似文献   
102.
现代东北方言研究中,学界对吉林方言词汇关注不够,仅有的成果多停留在描写层面上,其词汇的独特价值并没有得到较好的挖掘。因此,在既往基础上,对通行于吉林区域的特色方言词语进行例举、集释依然是很有必要的工作。文章共收列吉林方言特色词语33个,对其粗略释义、归纳成词特点,并进行理论性解释,以期对普通话的更全面推广、吉林方言词汇的进一步研究做点有益的努力。  相似文献   
103.
“垕”是平阳话中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词。通过对“垕”的句法、构式分析发现,“垕”主要有表处所的指示代词和表持续体的助词两种词性,有时还被看作是兼词(介词十指示代词)。代词、助词和兼词三种意义和功能之间存在着语音和语义的联系。代词“垕”是中古时代词“许”在南部吴语中的变化形式,助词“垕”来自代词“垕”或兼词“垕”。  相似文献   
104.
采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研究当代宜宾方言单字音声调的音高以及调长特征。根据实验结果,宜宾方言共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和入声五个调类,音高调值为:阴平35、阳平31、上声51、去声212、入声23,时长的长短关系为:去声>入声>阴平>上声>阳平。宜宾方言的入声处在发生"入声舒化"的演变中,促声调时长不一定比舒声调时长短。  相似文献   
105.
把哈密方言的"哪达"与阿尔泰语系的维吾尔、哈萨克及蒙古语中相应的时位格做了对比。并论述了"哪达"与与古代文献中"那的、答儿"等词的相同用法。以证明"哪达"与阿尔泰语系早就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06.
以厦门土白圣经《亻自兮救主耶稣基督兮新约》(1898)的音系分析为基础,归纳一百年前厦门话的声、韵、调系统。通过与厦门话和《汇音妙悟》中"鸡""关""箴""箱"等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韵类例字进行音读对比,得出《亻自兮救主耶稣基督兮新约》的音系基础是同安话,并兼有其他闽南次方言特征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7.
天水方言作为北方方言西北次方言中甘肃方言的一种 ,经过长时间的发展 ,声母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8.
黄小娅  林英  唐晓阳 《图书馆论坛》2003,23(3):59-61,53
我国最早的一部粤方言词典《广东省土话字汇》,是19世纪初第一位来华的基督新教传教士Robert Morrison编纂的。这是研究两百多年前广州方言的珍贵历史资料。根据这部词典的体例特点以及研究者研究的要求与目的,我们设计了《粤方言词典语料库》系统的数据结构,并实现了词汇检索、词汇统计等系统功能,使这本珍贵的粤方言词典得以数字化。同时这也是我们对古籍工具书保护研究的一个尝试。  相似文献   
109.
四川话形容词是四川方言中最能体现四川方言特点的语言成分。其结构形式的丰富多彩,体现了造词者对表达效果的刻意追求。这些表达效果主要包括:生动形象的表现力量,好恶分明的感情色彩,铿锵和谐的节奏美感,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110.
张俊阁 《成都师专学报》2006,25(5):11-13,33
汉语三身代词发展到明清时期,与社会交际需要之间仍存在很大差距:一方面,社会交际中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上下尊卑关系;另一方面,汉语三身代词在敬称、谦称、傲称、蔑称的表达以及性别差异标记等方面都有明显的缺位.于是三身代词与其它称谓形式组合使用便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补偿性手段,这种手段可准确地表明人的社会地位、充分展现使用者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