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0篇
教育   58篇
科学研究   4篇
各国文化   6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9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1.
《增订中国史学史资料编年》前三卷是在杨翼骧先生《中国史学史资料编年》前三册的基础上,由其弟子乔治忠及再传弟子朱洪斌订补而成的。订补工作细致扎实,特别是对资料系年的整改用力甚勤,体现出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在保留《中国史学史资料编年》主体原貌的前提下,《增订中国史学史资料编年》前三卷还增补了许多重要资料,融入了学术研究的前沿内容。《增订中国史学史资料编年》的完成是继往开来之作,为中国史学史的深入研究铺垫了重要的学术基础。  相似文献   
52.
20世绝的帷幕已经徐徐落下,关于20世纪史学的话题方兴未艾。进入新世纪,我们有必要对近年来史学回顾思潮出现的原因,回顾的内容、方法、形式特点和现实意义等问题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3.
在计量史学及系列史的理论与视角的指导下,本文提出了高等教育史研究突破传统方法、运用计量方法的可能性。为具体化此方法的应用,本文以区域分布史为研究范例,展示了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分布史的计量史学式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54.
李平心(1907-1966)选择了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社会科学,尤其在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研究中国近现代史方面,具有开创性的作用.迄今为止,学界对李平心的研究与李平心实际的学术地位和学术贡献并不相符,且研究成果还不多,角度也较为单一集中,大多关注在其最具代表性的<中国近代史>一书上,对他的丰富的、多种形式的文章著作及在史学以外各门类社会科学的研究重视不足.当然,对李平心本人的研究也比较单一、笼统,人物个性不足.而从李平心的一生来看,他历经艰难坎坷,始终不为强权所屈服,一生坚持追求真理,学术成果丰富多彩,卓有建树,他所留下的丰富的思想文化遗产值得我们更加认真深入地加以探究.  相似文献   
55.
历史学的研究应该以当代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为前提,统筹考虑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门社会学科,并在此基础上形成适合于自身的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法。“适度中间取向”在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中发挥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在教育史领域,当微观史学逐渐成为历史学研究趋势时,“中间取向”也便具有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6.
史学危机仍是目前史学界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历史学研究对象的特点、学术发展的规律、史学社会功能的变化、史学的表达方式、市场经济的冲击是史学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市场经济条件引起的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与历史学的特点之间的矛盾是史学危机产生的重要外部因素。  相似文献   
57.
当代中国史学正处于一个学术转型期 ,较之以往 ,史学工作者的研究视角和观照点在发生新变化 ,涉及当代史学观念的自觉与纯化 ,学术定位的优先性 ,学术与社会的视角 ,史学批评等四大方面。这些变化需要从理论上加以探讨和总结 ,以揭示其对史学进一步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58.
为史学而辩护——马克·布洛赫的治史情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年鉴学派的一代宗师马克·布洛赫生平并非著作等身的史学家 ,但他屈指可数的几部著作却称得上部部皆为扛鼎之作 ,尤其值得后人称颂的是他为史学事业奉献一生的感人经历。本文拟对布洛赫的治史情怀作一探讨 ,以增进我们对这位大师的缅怀与学习  相似文献   
59.
周谷城《中国通史》力图写出完整统一的中国历史,从体裁的确定到资料的取舍、文字的表述、篇章节的安排,都贯穿着这一撰述宗旨.其结构严谨,观点鲜明,自成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了我国古代的“通史家风”.  相似文献   
60.
史学是一种理性分析,它最关注的是规律,通过对以信人们所经历的事实进行严谨的反谨的反思,把历史的巨大投影沿着时间之维刺穿今天并继续射入未来,使我们从以往的事例中获知今天的位置和未来的命运,历史总是以动力或阻力的形式影响着现实,人们总是为了满足现实的某种需要而去研究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