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48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4篇
教育   1549篇
科学研究   71篇
各国文化   9篇
体育   39篇
综合类   79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52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154篇
  2013年   192篇
  2012年   167篇
  2011年   239篇
  2010年   156篇
  2009年   174篇
  2008年   176篇
  2007年   203篇
  2006年   130篇
  2005年   97篇
  2004年   78篇
  2003年   79篇
  2002年   69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进化史观的传播,新史学思潮的初步确立,冲击着传统学术史的编纂方式。进入二十世纪后,摆脱由纪传体史书演化而来的学案体学术史束缚,编撰崭新的章节体学术史,成为历史编撰学的重要课题。在建构中国学术史的新体系的历程中,出现了象梁启超著的《论中国学术史变迁之大势》,刘师培的《周末学术史序》,章太炎的《清儒》、《学隐》、《学变》等用新观点、新方法写成的学术史著作,开创了学术史研究的新境界。本文主要对梁启超著的《论中国学术史变迁之大势》做较为系统的分析,兼顾对其他用新观点写出的学术史著作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32.
随着教育部对世界古代史课程的改革和调整,现行版本的教材已难以适应当前教学的需要。改革现行世界古代史教材,成为各高校世界古代史教学面临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33.
文学存在的意义在于读者的接受及其产生的效果。在消费主义图景下的接受美学文学史观理论建构不仅只在文学史之历时性与共时性之中运作,更应考虑在文学活动的以读者为中心的几个要素之间运作。而传统的文学活动四要素的分法在消费时代显然不舍时宜,因为文学市场构成因素现已深刻浸入其中,影响着作看的创作与读者的接受,这决定了它应当而且必须是文学活动的第五个要素;并且,在文学场中读者这一要素可能具有接受者、书写者、被书写者这三重身份特征。由此,文学的读者期待视野也必须得到重新界定。于是,我们的接受美学文学史概念就应该在一更为宏大的视界内得到与时俱迁的理论修正。本文试图从读者的多重身份特征入手,把文学活动的五要素放到文学的历时性与共时性的坐标系中来探讨接受美学文学史观的构架问题。  相似文献   
34.
晚明著名文学家王世贞同时也是一位颇具影响的史学家.他不仅给后人留下了大量史学著述,而且以崇尚直书实录、实证考信、变易求通、治史经世等史学思想影响着后世史书的编纂,在中国史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  相似文献   
35.
已故英国名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对中国科学技术史进行了深入探讨,其所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作出了实事求是的总结与概括,并提出了一些极有启发性的独创见解,对世界了解中国,消除误解与偏见作了极好的宣传。他对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研究不存在“拔高”或“说好话”的倾向。他的《中国科学与明》被译成《中国科学技术史》并无不妥。否定“李约瑟难题”缺乏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36.
本着重梳理了翦伯赞在十七年史学中历史教学思潮形成过程中所具有的地位、理论成就以及在当时所具有的意义。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在十七年史学中,翦伯赞积极顺应唯物史现传播的客观要求,促进了历史教学思潮的形成;反过来,由于以翦伯赞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注重对历史教学的探讨,进而也加速了唯物史现的广泛传播和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37.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potential of outdoor learning for supporting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and attitude towards history. A class of primary school children participated in an intensive experiential, residential history programme. A range of data was collected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the residential programme, and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experience had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children’s attitude towards history and enabled many of the children to be able to easily recall highly specific factual knowledge. However, the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history as a provisional construct was not developed, as it was not a strong feature of the programme. Nor was the experiential nature of the experience fully exploited. Overall the study suggests that such a programme has the potential to support children’s learning of the past, but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history, drawing on the benefits of outdoor learning pedagogy, needs to be planned for more explicitly.  相似文献   
38.
在新课程理念下物理学史与以往相比具有更多的教育功能,因此有必要对物理学史进行再认识,从克服传统物理课程弊端的角度来讲,需要将物理学史运用到物理教学中,而教育重演论为物理学史的应用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依据。在新课程理念下将物理学史融入物理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帮助学生理解物理规律,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科学素养;发挥物理课的德育功能并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等。可以说,物理学史在教学中是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教师应更新观念;克服三个不利倾向:重视近、现代物理的发展;在教学上灵活处理。  相似文献   
39.
经过20世纪初期以来几代学的努力开拓和辛勤耕耘,中国近代史学科已经取得丰硕的学术成果。史学界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无论其深度还是广度,都超过对史学其他学科的研究,几乎所有当代名历史学家都曾涉猎过近代史研究领域。可以这样说,近代史学科的框架、体系、基本内容和研究理论已经基本成熟。但就目前而言,近代史学研究似乎处于停滞状态,以至于出现某种危机。这种情况已经引起近代史学界的重视。一个基本思路是:近代史学科体系和近代史研究理论需要创新,各专门史研究需要创新,对具体事件和人物的研究也需要创新。  相似文献   
40.
Past practices shape and limit the design imagination of teachers, pupils, parents, governors, and others concerned with designing modern schools. Bringing histories of education to the table in the participatory design process of new school buildings and curricula is necessary. Schools having an extraordinary past have the potential to draw from that prefigurative practice. This paper reports a case study on how the Kees Boeke School in The Netherlands recently has returned to its own history in addressing the needs of its current and future learners in a redesign project. Through addressing the question of how the redesign might reflect a reconnection with the original vision of education espoused by Boeke—learning in relative freedom, with awareness of responsibilities for own and community’s well-being—the school management, architects,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ok part in a participatory design process. That process and the resulting school design is discussed. From this case study we argue that past adventures in education can inspire current redesign. Past experiences as well as concerns and beliefs about the future are an inevitable influence on initiatives to realise schools for the future, both for schools with experimental and those with traditional histor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