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7篇
教育   697篇
科学研究   23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8篇
综合类   49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63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64篇
  2006年   72篇
  2005年   57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作为兵书的《黄石公三略》最着意的却是"天下安"、"久而长"这一大战略问题。作者以思接千古的气魄,通过"著成败"——对历史上成败盛衰规律的总结,从兵家的立场对如何实现国家长治久安这一永恒而严肃的命题进行了深入思考。这既确立了《黄石公三略》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大战略经典的崇高地位,又给予历代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以多方面的深刻启迪。  相似文献   
52.
黄炎培是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倡导者、开拓者和集大成者。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现代性意蕴主要体现在:教育目的两位一体——个人与社会的辩证统一、教学原则的二重性——理论与实践并重、职业教育观念的与时俱进,对于当代职业教育迅速发展问题的解决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3.
安仁县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现状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是实现耕地保护目标的主要手段,集约利用建设用地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以湖南省安仁县为研究区域,通过对安仁县建设用地现状的分析,提出安仁县建设用地集约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54.
苏轼是我国北宋中期文坛上的领袖,黄庭坚为苏门学士并开一代诗派。师徒之间诗文酬唱频繁,友谊非凡。从他们大量的酬唱诗文来看,二人之间的友谊体现在他们生活志趣以及人格理想上的相知相通,诗歌艺术上的交流切磋、争奇斗巧和宦海沉浮,人生遭遇中的勖勉与慰藉等方面。  相似文献   
55.
清代黄仲则《竹眠词》题材丰富,特色鲜明,真挚动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以真率之笔抒写不平之鸣的感怀词。爱情词也颇为人称道,具有抒情对象的模糊性与恋爱情节明晰性的特点。黄仲则词在创作风格上是豪放与婉约兼具。黄仲则词在清词和整个词史上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56.
黄新渠先生是四川翻译界的杰出代表,擅长于中英古典和现代文学作品的英汉互译,在全国翻译界颇具影响。通过研究分析黄新渠的诗歌翻译代表作《生命的礼赞》,从许渊冲先生的"三美原则"角度去欣赏翻译家黄新渠的诗歌翻译,将有助于从审美意识方面了解黄新渠,以期促进诗歌翻译教学。  相似文献   
57.
一般人只关注到张之洞三次保荐黄遵宪,据此认为两人关系亲密,其实黄遵宪与张之洞积怨甚深,且其来有自。俩人的矛盾,表面上看是由一个个具体事件和不同的个性引起的,但本质上是黄遵宪的维新思想与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思想的矛盾。对俩之关系,略作考述。  相似文献   
58.
黄正色为明代官员,嘉靖时期因受人诬陷流放辽东。黄正色在辽东度过了30年的流放生活,在此期间,他教书授徒,培养人才,为辽东的文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黄正色的诗,没有愁怨,没有悲情,更多的是平和与乐观,集中表现出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59.
((活动变人形》中所体现出的王蒙的审父意识,在某种层面上说隐含着时代内涵。他审视父亲时,有着明确的文化、社会批判意图,着力揭示盲目崇外与追求个性之间根本就无从关联,认为父亲用盲目、愚昧至极的方法去满足个性张扬的要求从一开始就是滑稽可笑的。他的这种“审父”绝非颠覆、怀疑和拒绝那么简单,而是进行了理智地审视、批判和重塑,试图找寻一种理想的父子模式。同时,他还向我们传达了这样一个讯息--审父不是为了逃亡,而是为漂泊的灵魂寻找新的精神家园和栖息地。  相似文献   
60.
任访秋是一位博古通今、屹立中原、享誉海内外的名中国学研究家,在中国古典学、中国近代学和中国现代学三个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就,他坚守河南教坛70年,为振兴河南高等教育事业鞠躬尽瘁,名垂青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