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221篇
科学研究   7篇
体育   13篇
综合类   19篇
信息传播   6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云阳南临泾河、北通直道、东望关中、西挽山岭,是一个萌芽于传说时代,而鼎盛于秦汉时期的古城。这里在秦汉时期呈现出的几大特征,即直道端点、离宫所在、祭祀中心等,都与中原王朝的战略思想有关。本即就这几大特征进行整合和分析,以还原秦汉云阳的真实面貌。  相似文献   
182.
《中庸》是一部蕴含丰富生命哲学思想的儒家古典著作。开宗明义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三句话从天、命、性、道、教之间的关系谈起,既从本体论的层面探讨了生命的起源与发展,也从实践观的角度阐明了生命如何实现的问题。其中,“率性之谓道”承接“天命之谓性”和“修道之谓教”,蕴含顺应自然天性、激发主观能动性、展现自由本性等生命哲学思想的同时,也体现了十分深刻的教育意蕴。  相似文献   
183.
西汉初期,统治为了巩固新生的政权,实行了名的黄老政治。史学界对于黄老政治研究尤其在黄老政治的解释,实行的起始时间等可谓聚讼纷纭。本通过对黄老思想的主旨,汉初黄老政治的具体分析等一些问题的探讨,提出黄老政治起始于汉高祖时期,从而修正了其源于汉惠帝时期的传统观点。  相似文献   
184.
重塑当代版画的精神内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版画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但20世纪30年代以前的版画仍然是复制版画。自1931年起,由鲁迅倡导的新兴木刻才开始了我国有创作版画的史页,历经半个多世纪,曾出现过几次高潮时期,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版画家和在国内外有影响有重要价值的版画作品,发展健全了各个版种。中国版画艺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当下进入转型时期的中国版画面临一定的困境,一些作品刻意追求版画的形式语言,片面追求作品的印痕美感等本体语言,使作品只停留在技术层面,疏离了版画作品本身的内在精神,缺少深刻的内涵和思想,缺少生命力。"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版画要走出低谷寻求新的发展,由"技"进乎"道"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85.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众多哲人对其进行了独到的阐释。杨简在此背景下,透过心学的视野,解读道器关系,提出了“道即器”的论断,认为器中蕴道,道器本一。其观点与朱熹和陆九渊相比,各具特色,有同有异,对杨简与朱、陆道器观的异同进行剖析,对我们深入理解道器关系甚具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86.
就思维方式而言,中国美学别样于西方美学重逻辑思辨的显标示是重整体直觉思维。这种审美思维特征的形成,显然与“道”有密切的关系,且对中国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试对此作一约略探讨。  相似文献   
187.
道光朝经世实学的复兴,是在清王朝面临严重危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侵略日深的形势下发生的。它不是传统的单纯再现,而是经儒学会通、中西会通的阶段与过程,体现了经柜实学爱国、改革、师夷、御侮的主旨与追求。其中黄河流域的一批经世学者官员代表了时代的要求,并促进了黄河文化由传统走入近代的流变与转型,在历史转折时期,为促进经世运动及中国近代化进程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8.
“天道”是春秋时期自“天象”和“天命”衍展而来的关涉着“天地”观念的重要范畴,常见于史官话语,是一个以天体运行的过程、方式和规律为基本内涵,兼具天文学、神学和哲学意义的综合性概念。老子的“道”是对“天道”加以进一步抽象所得。其具体的方式方法包括:(一)把世界本源从天地逆推至道;(二)抽去天道周旋的运行载体--天象,获得纯形式的“周行”为道的存在方式:(三)超越传统的天人关系,变人道法天地为法道。  相似文献   
189.
韩非的"道理论"是在道、物二分的世界观框架内,特别将"理"作为一个哲学范畴提出来并以"理"为中介,以"圣人"为依托,在先秦道论的发展大势中,诠释道与物之间的存在、生成关系,将"道生万物"转换成了"万物自生",完成了先秦道论的本体化转化。进而在"道理论"的框架之内,在先秦名辩思潮与"正名"语境中,将"物"分为"名"与"实"两端,借助"因循"思想与"形名"之说,阐发了具体的认识、实践手段。  相似文献   
190.
《道德经》美学是在以“道”为美这一思想核心之上建构起来的一个美学体系。本体层次上的道在经验现象界则表现为“无”,即无言之美,无声之美,无色之美。以主体空诸一切的“无”去认识对象道的“无”所达到的最高境界是“妙”,因而,老子的这一美学体系包含了道为美、无为美、妙为美这三重内涵。老子美学揭示了审美的本质并开辟了人本主义美学的先河,具有很强的思想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